百家天气预报网 > 天气常识 >

中国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

发布时间:2019-12-26 15:13来源: 未知
淡水资源是基础自然资源,系生态环境的控制因素,同时又是战略性经济资源,为综合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联合国《世界水资源综合评估报告》指出:水问题将严重制约21世纪全球经济与社会发展,并可能导致国家间冲突。探讨21世纪水资源的国家战略及其相关科学问题,是世纪之交各国政府的重点议题之一。
 
  一、世界淡水资源和水危机
 
  1.地球上水的储量中,淡水只占2.5%,其中易供人类使用的淡水不足1%。据专家最新估计,全球陆地上可更新的淡水资源约42.75万亿立方米,其中易于使用的约12.5万亿立方米至14.5万亿立方米。按1995年人口统计,全球人均淡水资源约7450立方米,其中易于使用的淡水人均约2180立方米至2440立方米。可见,地球上的淡水资源是有限的。
 
  2.水的需求随人口和经济发展而迅速增长。从1940年到1990年的50年间,全球总用水量增加了4倍。1995年全球用水总量已达36000亿立方米,人均用水628立方米,约占易用淡水资源量的27%-30%。
 
  3.据联合国调查,全球约有4.6亿人生活在用水高度紧张的国家或地区,还有1/4人口即将面临严重用水紧张的局面。水资源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二、中国水资源及其特点水资源一般指易于为人类使用的淡水资源,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水,其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
 
  1.全国水资源总量。根据1956-1979年水文气象资料分析:全国24年平均的降水总量为61889亿立方米;形成河川径流总量27115亿立方米,占降水量的44%。全国水资源总量28124亿立方米。
 
  2.水资源特点。(1)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偏少。联合国评价标准为,用水紧张国家少于1700立方米/人;缺水国家少于1000立方米/人;极端严重缺水国家少于500立方米/人。按1997年人口统计,中国人均水资源仅2220立方米,为世界人均水资源的1/3。到21世纪中叶,按16亿人计人均水资源仅为1760立方米,进入联合国评价的用水紧张国家的行列。(2)水资源在地区上分布极不均匀,与人口、土地、生产力布局不相匹配。(3)水资源补给量在年内和年际之间变化极大。水旱灾害出现频繁,农业生产不稳定,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3.气候变化对我国水资源的影响。从1980年以来,北方干旱缺水与南方洪涝灾害同时出现,形成北旱南涝的局面。初步估计对全国多年平均总水量的影响不大,但水资源在地区上的不均衡,进一步加剧了北方水资源供需失衡的矛盾。
 
  三、水资源面临的问题当前我国水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以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污染为特征的水危机,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干旱缺水严重,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大部分地区降雨偏少,分布严重不均,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尤为突出。全国有1/4的国土面积缺水,1/10地区的水资源仅能满足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还有2000多万农村人口饮水困难问题尚待解决。目前,全国正常年份缺水量近400亿立方米,其中灌区缺水约300亿立方米,平均每年因干旱受灾的耕地达3亿多亩,粮食年均减产200多亿公斤;城市、工业年缺水60亿立方米,影响工业产值2300多亿元。全国660座城市中有400多座城市缺水,其中108座严重缺水。缺水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粮食安全、社会安定和环境改善的主要制约因素。
 
  2.水土流失严重,水环境不断恶化。全国水蚀和风蚀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8%,其中黄河中上游和长江上游地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严重的水土流失使我国每年平均流失土地面积100万亩以上,流失50多亿吨沃土,还引起河湖淤积,加剧洪涝灾害。
 
  根据2000年中国水资源公报,全国工业废水和城镇生活污水年排放总量已从1949年的20多亿吨增加到620亿吨,而城市污水处理率仅为14%,工业污水处理达标率也很低,大量未经处理或不达标的废污水直接排入江河湖库水域,造成严重的水污染。根据对全国700多条主要河流的水质进行监测评价,在总长11.4万公里的评价河长中,Ⅰ、Ⅱ类水只占30%,Ⅲ类水占32%。流经城市的河段64%为Ⅳ类或劣Ⅴ类水,50%的城市地下水均不同程度地遭到污染,城市湖泊受到中度污染,有些淡水湖泊水体富营养化严重;在118座大城市中约有98%的浅层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近岸海域劣Ⅳ类海水占32%。水污染进一步加剧了部分地区的水资源紧缺状况。
 
  我国西北地区自然生态十分脆弱,加之人类活动影响,部分地区水土资源过度开发利用,导致下游河道断流、河湖萎缩、胡杨林枯死、草场退化、沙漠化加剧、沙尘暴发生频次增加,使西部地区有限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受到严重威胁。
 
  3.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用水效率不高、用水严重浪费的现象普遍存在。全国的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平均约为0.45,而先进国家为0.7-0.8。2000年全国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为78立方米,是发达国家的5-10倍。据统计,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为30%-40%,而发达国家为75%-85%。
 
  四、持续干旱与华北水危机1.黄淮海流域水资源。根据资料统计,1997年人均水资源量500立方米,是我国水资源最为短缺的地区。
 
  2.上个世纪80-90年代黄淮海流域持续干旱。上世纪80年代京津冀和山东半岛偏旱;上世纪90年代黄河中上游、汉江、淮河、海河流域偏旱。
 
  3.水资源衰减加剧了该地区供需失衡。从1980年-1999年,人口由3.34亿增加到4.3亿,用水由1274亿立方米(人均381立方米)增加到1429立方米(人均332立方米)。在来水减少、用水增长的状况下,估计年缺水约200亿立方米左右,主要依靠:①超采地下水;②挤占黄河冲沙水;③引用不达标的污水,来满足工农业生产、生活用水。
 
  4.海河地下水超采状况。从1985年-1998年,我国累计超采地下水649亿立方米,平均超采46.4亿立方米/年。大规模超采地下水,在东部平原沿京浦铁路线形成了以天津、沧州、德州为中心的大面积深层地下水漏斗区2.14万平方公里;在太行山前沿京广线形成了以北京、石家庄、邯郸为中心的浅层地下水下降漏斗区1.4万平方公里。
 
  5.严重缺水造成了生态环境恶化。包括黄河断流加剧、河湖干枯、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地面下沉及海水入浸等严重生态环境问题。
 
  五、对策和建议
 
  1.加大节水和污水资源化力度。目前我国的水资源有效利用率较低,节水尚有较大潜力。节约用水和科学用水,应成为水资源管理的首要任务。应通过节水宣传教育,征收水资源费,调整水价,实行计划供水、取水许可等制度,保证节水目标的实现。
 
  节水的另一条途径是污水资源化。2001年城市和工业用水已超过1430亿立方米。扣除电力工业用水,按70%计算,废污水排放量已达626亿吨,即每天进入河道的废污水已接近1.7亿吨。这些污水如加以处理,达到环境允许的排放标准或污水灌溉的标准,使污水资源化,既可增加水源解决农业缺水问题,又可起到治理污染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对于解决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的改善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应作为重要战略措施来抓。
 
  2.合理安排生态环境用水。水资源短缺的地区,在经济发展中往往城市和工业用水挤占农业用水,农业用水又挤占生态用水,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必须确保生态环境用水,防止灌溉农业的盲目发展和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对于黄河以及其他多沙河流,应作为生态环境用水,在供水规划中作出合理的安排。从区域水分与能量、水分与盐分、水量与水质、水量与泥沙以及水量与生物量等方面进行调控,全面维持生态平衡。
 
  3.调整产业结构,实现水资源合理配置。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水资源的开发必须根据人口—经济—水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原则,在区域上进行合理配置,实现国土经济的均衡发展。在缺水地区,应限制耗水量大的产业发展,并进行必要的产业结构调整,以减缓水资源短缺状况。彻底解决北方的缺水问题,仍需要考虑修建跨流域调水工程,包括东线、中线和西线“南水北调”等工程。
 
  4.开辟增加水资源的新途径。除了增加雨洪资源的利用量外,在有条件地区,积极开展人工增雨的研究和应用工作,以缓解局部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5.加大投资力度,加快供水工程的建设。新水源工程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应按照经济规律进行新水源的开发,根据供水成本合理地制定各行业的水价。通过水价的调整,激励用户集资建设节水工程、污水处理回用和地下水回灌工程,减少引用水量。
 
  6.实现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加强水资源的立法和规划工作。加强水资源的持续性开发利用,改变以往水资源工程重建轻管的现象。改革水资源管理机制,以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水资源权属与开发利用权属相分开为原则,实现水资源统一管理。加强水资源立法工作和流域规划与滚动规划工作。
 
  7.加强水资源的监测、预报、调度等工作。全面加强水资源供、用、耗、排等方面的监测工作,水质污染和地下水的监测工作尤其需要加强。水资源的水量和水质的预报、预测工作也应逐步开展起来,水量的调度也应结合水质要求进行合理调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