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天气预报网 > 天气常识 >

气象灾害预报从现实中走来

发布时间:2019-12-26 15:08来源: 未知
气象灾害预报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今后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但气象灾害预报并不是不可为,只要找到致灾临界气象条件,并不断提高天气预报的精细化、准确率,气象灾害预报难题就会迎刃而解。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各级党政领导和公众对气象部门的要求已经不仅仅是天气预报,他们更需要的是哪里会有灾害发生,哪里需要采取防御措施,应该采取怎样的防御措施? ”国家气象中心研究员章国材告诉记者,“而我们已经在尝试做气象灾害预报,比如现在的地质灾害预报、森林火险等级预报、城市积涝预报等,但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我们去做。 ”
 
  天气预报不等于灾害预报
 
  “去年年初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给我们敲醒了警钟——天气预报并不等于灾害预报,气象部门不仅要做好天气预报,更要做好气象灾害预报。比如输电线结冰的预报、道路结冰的预报等。 ”章国材说。
 
  事实上,在去年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中,气象部门是提前对灾害性天气做出了预报的,而且各级气象台站针对低温、雨、雪、冻雨都作了比较准确的预报。但是气象部门并没有预报哪里的电线会覆冰、哪里的道路会结冰,也未对此进行风险评估,指出哪里的电杆可能会倒塌、哪里的交通可能会堵塞,应当采取什么措施预防风险的发生等。
 
  章国材说,这就是灾害预报和天气预报最大的不同。天气预报只是告诉公众哪里刮风、哪里下雨,而灾害预报则是告诉大家刮多大风、下多大雨会对哪里造成灾害、存在什么风险、应当如何预防。
 
  “在自然灾害中,气象及与气象有关的灾害是可以预报的,正因为此,气象部门才掌握了防灾减灾的主动权。 ”章国材说,“不过,气象部门虽然有天气预报的优势,但是要将其转化为防灾减灾的行动,必须在天气预报的基础上做灾害预报。 ”
 
  致灾临界气象条件是灾害预报的关键
 
  章国材强调,要将天气预报转化成灾害预报,关键在于研究致灾临界气象条件。
 
  他打了这样一个比方:“例如,2004年7月10日,北京出现大暴雨,致使莲花桥下交通堵塞。一般来说,积水达到 20厘米,行人就无法通过;达到40厘米,车辆就不能通行。我们要做的就是研究致灾临界气象条件,即在莲花桥的集水区域内多少雨量会使莲花桥积水达20厘米、40厘米。如果我们当时知道莲花桥致灾的临界面雨量又能够做出精细的莲花桥面雨量预报,提前告诉交通部门,也就不会出现严重的交通问题了。 ”
 
  “由于每个地方的地质地理生态条件都不同,致灾临界气象条件不具备统一性,因此,致灾临界气象条件的研究必须省市县气象台站结合起来做才行。 ”章国材说。
 
  那么到底这个临界条件要怎样才能找出来呢?章国材用具体事例来解释:“就拿浙江防灾减灾试点县德清为例,德清有三个山洪沟,我们就要根据历史上出现过的山洪,去找产生山洪的面雨量是多少。但由于德清没有雷达,就要用杭州的雷达来反演降水,从而得到临界面雨量;当然也可以用水文模型模拟得到产生山洪的临界面雨量。也就是说,历史资料十分重要。 ”
 
  据章国材介绍,经过农业气象工作者的多年试验研究,已经得到很多农业气象灾害指标,例如温州蜜柑冻害指标:当日最低气温达到-7℃时就会产生轻度冻害,-9℃就会中度冻害,-11℃则是重度冻害,这就是致灾临界气象条件。“只要预报好温度,冻害会不会发生就一目了然了,这也就是将天气预报转化成了灾害预报。”
 
  灾害预报给天气预报提出严峻挑战
 
  “天气预报可以转化为灾害预报,但灾害预报反过来也给天气预报提出了严峻挑战。它要求天气预报做到精细化,不仅如此,它对天气预报的准确率也提出了挑战。 ”章国材表示。
 
  章国材说,灾害预报的最终目的是让政府和公众在灾害面前有所作为,采取防御措施规避风险。因此,灾害预报必须是准确的,漏报和空报都会造成很大的问题。灾害预报和防灾减灾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果漏报就会造成一定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但是空报又会使得社会和公众认为灾害预报是“狼来了”。
 
  “不过,现在天气预报的精细度和准确率尚不能满足气象灾害预报的需要。 ”章国材举例道,“今年6月发生在河南商丘的雷雨大风天气,就目前情况来看,中短期预报出这类天气是极其困难的,做好临近预报是关键。但是,要做好临近预报,预报员的培训很重要,只有预报员能够熟练分析和应用雷达资料进行灾害性天气识别和预报,突发气象灾害的临近预报才能够提高水平。 ”
 
  当然,临近预报也有一个最大弱点,就是预报时效短,一般只有半个小时到1个小时,那么这么点时间够不够政府和公众预防灾害呢?章国材解释说,半小时对于防灾减灾是足够的,只要能把预报及时发送到政府和公众手上,就来得及防御。因此,要真正使灾害预报发挥作用,及时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也是非常重要的。气象灾害预报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