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天气预报网 > 天气常识 >

气候变化与生态脆弱

发布时间:2019-12-26 15:06来源: 未知
  非常敏感。在全球气候变化这一因子背景下,贫困地
 
  区变得更为脆弱。气候变化将直接或间接影响贫困地
 
  区——中国贫困地区与生态脆弱区具有高度相关性,
 
  即贫困区与生态脆弱区高度重合。
 
  近日,一份题为《气候变化与贫困》的报告在京公布,这份跨学科、跨地域,由多位专家共同撰写而成的报告,从气候变化的全新角度来审视中国贫困问题。记者对报告主要撰稿人马世铭进行了采访。
 
  气候变化将严重冲击中国农业
 
  “如果不采取相应措施,到2030年,中国种植业生产能力总体上因气候变暖可能会下降5%~10%左右,其中小麦、水稻和玉米三大作物均以下降为主,2050年后受到的冲击会更大。”
 
  马世铭介绍,根据动力模式模拟的结果,在二氧化碳加倍的条件下,气候变化对中国作物产量有较大影响,其中小麦、玉米和水稻最高产量变化幅度在减产21%到增产55%之间,大豆在减产44%至增产80%之间,棉花增产在13%至93%之间,其变化幅度随不同的气候情形和地区而不同。
 
  气候变化会加剧农业水资源的不稳定性和供需矛盾。马世铭说,未来气候变暖,中国虽有部分地区可能有降水增加,但由于水分蒸发量增大,最终使土壤水分减少约11%。
 
  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将改变森林火灾、病虫害、洪水、干旱等自然扰动发生的频率和强度。气候变暖及降水量的减少将使土壤表层干燥,风蚀沙化过程加速,干旱发生频率和强度增加,加重土壤侵蚀和沙化趋势。而农田土壤沙化会引起土壤有机质大量损失,农田土壤肥力不断下降会导致土壤贫瘠。同时,病虫害加剧会导致农药用量增加,从而加重农业环境污染。
 
  气候变暖引起海平面上升,一部分农田将无法耕作,一部分将淹没。马世铭说,有些适应性强的作物类型和品种将扩张其种植范围,而另外一些作物和品种将有可能失去原有的优势和竞争力。此外,气候变化会造成中国北方草地质量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产草量和载畜量下降,并使中国农牧过渡带向农区移动,造成种植面积减少。
 
  2050年中国西部冰川面积减少27.2%
 
  马世铭在报告中指出,根据冰川退缩规律和未来夏季气温与降水量变化的预测结果,到2050年中国西部平均冰川面积将比现在减少27.2%,其中海洋型冰川面积减少52.5%,亚大陆型冰川面积减少24.4%,极大陆型冰川面积减少13.8%。
 
  随着气候变暖,西部地区高山季节性积雪也将减少,春季大范围积雪提前融化,积雪量将较大幅度减少。到2100年,青藏高原和新疆、内蒙古等地大范围积雪将可能在3月份提前融化,春旱加剧,融雪对冰川径流的调节作用大大减小。
 
  中国北方趋于干旱化,随着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各气候类型区的面积基本上呈增加趋势。其中以极端干旱区和亚湿润干旱区增加的幅度最大,半干旱区次之。持续变干必将影响沙漠化的扩展。
 
  马世铭说,气候变化导致冰川退缩、干旱加剧、森林植被萎缩、水土流失加剧、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等灾害,使得这些生态脆弱地区的环境进一步恶化,中国贫困地区人口受气候变化恶果影响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贫困地区:全球气候变化的高度敏感区
 
  中国西部一些省份在全球气候变化中处于特殊地位,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50多年来,这些地区气温显著上升,雪灾、冰雹等气象灾害明显增加。
 
  中国的生态脆弱区大多位于生态过渡区和植被交错区,处于农牧、林牧、农林等复合交错带,也是目前生态问题突出、经济相对落后和人民生活贫困区。报告显示中国的贫困地区分布与生态脆弱地区具有较高地理空间分布一致性,或者叫“地理耦合性”。在生态敏感地带人口中,74%生活在贫困县内,贫困人口分布与生态环境脆弱区地理空间分布高度一致。
 
  在当地气象部门及相关学者的支持下,研究人员以中国甘肃永靖、四川马边以及广东阳山等3个贫困县为案例点,调查发现气候变化正在影响这些地区的粮食生产、用水条件、房屋设施、牲畜养殖等基本生活生计,造成了外出移民和返贫等后果。
 
  而贫困地区正是全球气候变化的高度敏感区,也是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影响区。
 
  马世铭说,根据国家环保部公布的资料,2005年中国绝对贫困人口达2356万人,其中95%以上分布在生态极度脆弱的老少边穷地区。生态脆弱区对于气候因子高度敏感,气候变化对生态脆弱区的影响更大,贫困地区最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威胁。由于气候变化的影响,干旱加剧、洪涝严重、水土流失以及极端天气事件频发,这些生态脆弱区的环境恶化正在加剧。贫困地区经济不发达,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相对弱,对于中国需要扶贫的4000多万人而言,气候变化已经成为新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