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天气预报网 > 天气常识 >

突破大气含氧“生命极线”

发布时间:2019-12-26 15:05来源: 未知
氧气在青海是一种稀缺资源,建议青海按缺氧的轻重程度分为五个区域,同时加强大气含氧的监测、研究,在青藏高原上建立一种缺氧环境下维护人的生存和健康的科学预防、保障体系。
 
  氧气是构成生物界一切生命的重要物质。德力格尔致力于对青藏高原缺氧现象的研究,由他牵头实施的“青海高原大气含氧研究”课题,历经近五年时间,在青海高原大气含氧量的自然变化规律方面有了一系列新的研究成果,对过去的一些模糊认识和观点有了新的理解和解释,更重要的是还就如何趋利避害利用氧气资源方面提出了独特的见解,为进一步深入研究高原大气氧气和如何避免缺氧等问题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氧气在青海是一种稀缺资源
 
  青海是我国面积最大、平均海拔最高的省份之一,缺氧人口占青藏高原居住总人口的一半以上,人均缺氧率高于西藏。可以说,氧气在青海是一种稀缺资源。
 
  德力格尔说,理论计算大气中的含氧量占大气总成分的20.95%,似乎氧气是一种稳定不变的气体,其实不然。通过分析,青海高原的大气含氧量平均每10年每立方米减少0.0283克,也就是说,相对于标准状况下的氧 气 含 量 平 均 每 年 减 少0.0997‰,这种变化与国外最新研究结果相一致。当然这种减少对人不会产生明显的影响,但这种趋势有很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初步研究发现,青海省的平均含氧量只为海平面含氧量的71.5%,而最低值约在56%,由此可见,青海的大多数人生活在大气含氧“生命极线”上下。
 
  为了进一步说明青海高原的大气含氧状况,他提出了一种用含氧等级表述含氧状况的简单的概念:按缺氧的轻重将青海省划分五个等级区:含氧量小于63%的地区为严重缺氧区,63%~70%之间的地区为缺氧区,70%~75%之间地区为轻度缺氧区,75%~80%的地区为基本满足区,大于80%的地区为不缺氧区。按照该标准,青海省有25%的地区处在严重缺氧区,35%地区处在缺氧区内,30%地区处在较缺氧区,约10%的地区处在基本满足区,处于不缺氧区的还不足1%。德力格尔建议,今后青海的经济社会、人口按该五个区域进行布局,尽最大努力减少因缺氧而带来的各种副作用。
 
  建立缺氧环境下的科学保障体系
 
  如何尽可能地避免或减轻缺氧带来的不利影响?德力格尔提出了一套应对缺氧的社会化措施以及相应的政策、法律支持的建议方案,即严重缺氧区不宜让人类永久居住,不建人类长期居住的城镇等,境内所需工作均由短期或临时性人员来承担,所有进出人员应有最高级别的缺氧预防保障,在人员流动大,确实需要人员坚守的地区应建立功能强大的救助站等公共机构,实施就近救助;缺氧区以季节性游牧为主,大幅度减少儿童、老人和体弱等人群在该地区居住和活动,工程建设等以短期轮换形式进行,国家应实施特殊的“缺氧”福利、工资政策;轻度缺氧区要建立完善的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常住居民享受较充足的防缺氧设施和恢复体力条件,儿童、老人和体弱人群享受一定的缺氧补助;基本满足区内全面实施社会化防缺氧服务体系,根据工种、岗位、年龄和工龄发放一定数量的补氧补贴。除此以外,政府应制订针对高原缺氧的政策和法律,维护低氧环境下人群的利益,使防缺氧长期化、制度化。
 
  德力格尔认为,青藏高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地域辽阔、海拔高、缺氧状况突出、居住人口多的庞大大陆,因此,在青藏高原上建立一种缺氧环境下维护人的生存和健康的科学预防、保障体系,是对人类进步的一种贡献。另外,要进一步借助社会和政府的力量在严重缺氧区建立救助机构,实施缺氧就近救助的方案,对重点地区、重点人群和重要工程建设进行缺氧预警服务等都是应对缺氧的一些具体措施。
 
  加强大气含氧监测 联合多学科研究
 
  在谈到高原氧气研究的进一步打算时,德力格尔说,大气氧气研究既是一门基础研究,也是一项应用研究,无论哪种都需要加强大气含氧的监测。建议有关部门将大气含氧作为大气本底监测的内容。在科研方面,要重点进行大气氧气与其他大气成分之间的物理化学转换、相互作用的研究。与此同时,与有关科研单位联合开展高原氧气和高原人体生理、高原疾病、缺氧条件下的高原旅游、高原体育以及高原缺氧与区域经济发展、缺氧条件下的社会保障等多方面的科学研究,给民众生产生活和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德力格尔说,在高原氧气的科学研究与高原缺氧问题上青海可以主动做很多工作,但这方面的工作进展缓慢,目前急需的是一种灵敏度高、使用方便的野外氧气监测仪器,并与相关部门同步开展试验,获取第一手资料。此项工作目前已有了一些进展,中国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联合北京一家公司共同研制测氧仪器的工作已经启动,为今后开展氧气的野外试验和多部门联手同步开展科学研究提供了条件,德力格尔期待那时会有更多新的发现以及新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