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天气预报网 > 天气常识 >

暴雨的临近预报

发布时间:2019-12-26 14:57来源: 未知
暴雨本身并不是灾害,但暴雨通常会引发一系列次生灾害,最常见的就是洪涝灾害。从几千年的历史来看,洪涝灾害一直是我们国家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
 
  从某种角度来说,暴雨跟地震、台风一样,都属于大自然突发性的“急性病”,来得快去得也快;而干旱则属于大自然的 “慢性病”,有时可能会持续一两年时间。我们可以通过卫星、雷达、探空站等多种手段对暴雨进行监测,研究表明暴雨系统的可预报性只能达到几个到十几个小时,即便如此,准确的暴雨预报仍然很困难。
 
  暴雨通常是由中尺度天气系统造成的,也就是说暴雨云团的空间尺度一般在20公里~200公里之间,但现在,我们两个探空站之间的距离至少也在200公里以上。打个比方,就好比是用网捕鱼,我们的网眼太大,暴雨云团很容易就会成为漏网之鱼。但并不是探空站越密越好,探空站施放的探空气球是随风飘移的,从北京上空放的探空气球,1~2小时后可能就到达几十公里之外了,这时你所观测到的气象数据已经不是北京上空的气象数据,而是几十公里以外某地上空的气象数据了。卫星、天气雷达只能监测到强对流云团的活动,但对于云团内部到底发生了什么,一般的天气雷达是无能为力的。所以,我们现在开始使用双偏振雷达或云雾雷达等遥感手段进行探测,争取获取更多的云内参数演变信息。
 
  获取信息还只是预报的第一步,如何将这些初始气象信息通过计算生成准确的预报,是更具挑战性的一步。天气预报的不确定性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我们所采用的预报模型能不能反映真实的天气现象的变化?比如说,青藏高原的南坡很陡,放到数学模型里就会引起计算“爆炸”,但现实中,大气却很安稳地越过了高原。二是大气里面发生的物理过程到底是什么?大气运动要受到地形等多种条件的影响,就好比说我们预报台风,在海上的路径报得比较准确,但到了陆地上预报就变得困难了,甚至会差出上百公里。三是气象资料缺乏,信息本身的一个小误差反映到预报中就会产生很大误差。
 
  就目前来看,可以说,正确预报暴雨,我们依然很困难。
 
  我们对暴雨的宏观了解相对多一点,但微观了解太少了。暴雨云团内部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们没有观测到。就像武汉那场大暴雨,我们只知道下了多少雨,但根本不知道为什么会下这么大的雨。这也是我们国家“973”项目中暴雨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应该说我们即使到了今天仍然很难正确回答这一问题,只有深入研究暴雨形成的机理,才能更好地提高暴雨的预报水平。
 
  目前的临近预报技术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基于雷达回波的外推技术的临近预报技术,这类预报技术的预报时效比较短,约为1.5~2小时;另一类是基于雷达技术和数值模式相结合的临近预报技术,预报时效可以达到6小时。当然也可以采用中尺度诊断分析技术发展暴雨的临近预报技术,但目前上述技术都还没有达到成熟的程度,处于发展和应用试验阶段。
 
  暴雨的预报能力和国家需求上的差距,归根结底都可以看作是科学研究深入程度的问题。我们对暴雨的认识不够,是因为我们的理论研究深度还不够,技术手段还不足,但这些也受到很多客观条件的限制。不管怎么说,未来的预报就是要朝着定点、定时、定量的准确性前进,正确的暴雨临近预报能为政府防灾减灾争取更多的有效决策和应对时间。现在,我们通常能做一个半到两个小时时效的临近预报,但我们的目标是把暴雨临近预报的时效提高到6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这样政府和老百姓就有更充足的时间准备应对暴雨引发的各类灾害。这就是国家和人民要求我们解决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是国家的重大需求,也是我们气象科技人员努力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