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天气预报网 > 天气常识 >

海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面临挑战

发布时间:2019-12-25 16:04来源: 未知
海河流域已经成为严重的资源型缺水区域,人均、亩均水资源占有量分别为全国平均值的1/7和1/9,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严重缺水警戒线。水资源短缺对京津冀生态安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成为制约海河平原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形成世界上最大最深的淡水“漏斗”
 
  日前,由河北省气象局、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承担完成的河北省重点基础研究项目 “近 50年海河平原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影响研究”项目通过了专家验收。记者采访了河北省气象局局长姚学祥,他就海河流域水资源变化与影响及其应对建议、措施谈了自己的观点。
 
  姚学祥称,近50年来,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尤其是随着海河流域工农业的高速发展和人口不断增加,海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华北地区水资源的匮乏使得地下水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所依赖的主要水源,开采量占总用水量的70%以上,累计超采达 1200亿立方米,相当于200个白洋淀的水量。目前,河北省平原区浅层地下水距地表已达 15.7米,而且正以每年 1米的速度向下延伸;深层地下水超采面积已逾 5万平方公里,分布着21个大小不等的漏斗,河北平原地区已发现地裂482条,影响到近7个地区的近70个县市。在河北东部平原形成了世界上最大、最深的淡水“漏斗”,其中以沧州漏斗和冀枣衡这两个深层地下水漏斗为最,已成为国内乃至国际关注的生态问题。
 
  “查明海河流域气候变化阶段特征及其区位特点,分析海河流域水资源的演变趋势和衰变规律,研究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水资源影响,揭示水资源对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的响应,提出不同气候条件下水资源合理利用模式与涵养对策,是海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中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具有重要的科学与应用价值。 ”姚学祥解释道。
 
  近50年来海河流域暴雨强度及日数呈衰减趋势
 
  “气候变化除了与气温、降水、蒸发、旱涝一般变化特征密切相关,还需要考虑降水情势变化、蒸发变化,并对其中原因进行深入分析。研究近50年来海河流域气候变化过程、阶段特征和机理,揭示极端气候时空变化特征及水资源效应等规律,预估未来20至30年气候变化趋势,目的是提出水资源效应及对策建议。”姚学祥补充说。
 
  “我们根据海河流域实际情况,应用多种手段、方法进行比较分析,研究了气候变化对地表水、地下水资源影响及响应,分析了土壤水的多年变化特点及调控指标。在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趋势方面,我们不仅应用了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IPCC)推荐使用的全球 20多个模式集成预估结果,还应用了德国ECHAM5/MPI-OM预测模式;应用已建立的经验公式和HBV水分模型,预估了未来不同情景下水资源变化情况。”姚学祥说。
 
  研究结果首次查明,近 50年来,海河流域暴雨强度及日数呈衰减趋势,南系山区多雨中心显著弱化,平原区易形成地表径流的降水比率明显减少,年内降水量呈由相对集中向非主汛期扩散趋势。在海河流域秋季降水量明显低于平均秋季降水量、冬季温度明显高于平均冬季温度时,容易发生农业气象干旱;在雨水资源及地表-地下水资源补给减少时期,海温异常、风速和水汽通量减弱与降水丰枯趋势具有明显相关性。
 
  关注人类对水资源影响及其反馈效应
 
  海河平原地下水超采程度不仅与开采量有关,而且还与降水变化密切相关。当人类用水强度与雨水资源量协调变化时,海河平原地下水位不断下降问题能够得到缓解或修复。气候变化对海河流域南系平原区地下水位不断下降影响,基于 “减少补给直接驱动型”和 “增强灌溉耗水强度间接驱动型”两种模式,二者之和约占地下水位总变化量的35.5%。
 
  “通过研究海河流域及分区气候变化事实、区位特征和机理,全面分析气候变化对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多尺度时空演变趋势和衰变特点的影响及响应规律;提出地下水涵养修复方案、可持续利用模式,对海河流域气候承载力和科学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姚学祥介绍说。
 
  近50年来,海河流域多雨中心显著弱化,平原区地表径流减少,不仅来自上游出山地表径流量和平原河道渗漏地下水补给量不断减少,而且平原区当地降水形成的实际地表径流量和土壤墒情都呈旱化趋势。年内降水量呈由相对集中向非雨季扩散趋势,在加剧了陆域地表径流向海域排泄量衰减程度的同时,亦为减缓农业灌溉用水强度发挥了一定作用。
 
  “海河流域乃至华北地区资源性缺水的现状短时间很难改变,抗旱将是一场艰巨的持久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是当务之急,加强城镇化发展规划气候承载力论证,强化基本农田水利设施规划建设、发展节水农业,大力开发空中水资源、充分利用雨洪资源,加强绿化、涵养水源、恢复生态,倡导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等也是缓解水资源供需紧张、促进科学发展的有效措施。”姚学祥强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