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天气预报网 > 天气常识 >

气候变化影响湖北水稻生产

发布时间:2019-12-25 16:02来源: 未知
湖北在全国粮食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水稻生产又在湖北占据重要的位置。由武汉区域气候中心承担的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研究成果表明,近50年来,湖北农业气候资源及农业气象灾害都发生了较明显的变化,对水稻生产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湖北水稻生产有利有弊
 
  湖北素有 “湖广熟,天下足”的美誉,水稻种植面积约占湖北粮食种植面积的50%,产量约占粮食作物总产量的70%左右。
 
  刘敏告诉记者,近50年来,湖北大多数地区每10年春季稳定通过10℃和12℃初日提前2天~4天,大于等于20℃终日延迟1天~3天,期间的持续日数增加3天~6天。气候变化使水稻适宜生长季开始日期提前、安全齐穗终止日期延后,双季稻安全生长期有所延长。同时,双季稻适宜种植范围向北扩大,其中 “早熟+中熟”和“中熟+中熟”搭配的双季稻积温线界分别北移了45公里和27公里。
 
  虽然大部分地区在水稻生长季总降水量减少,但部分地区暴雨量和暴雨日数却较明显增加,降水分布不均使旱涝灾害趋多、趋重。此外,大部分地区早稻播种出苗期低温冷害频次减少但强度增强,中西部中稻盛夏低温趋于频繁和严重,鄂东南早中稻高温热害有增加的趋势,晚稻寒露风减轻。冬暖明显、春季升温早、秋季降温迟,使水稻病虫害发生提前,危害时间延长、范围增加、程度趋重。水稻病虫害的发生发展,加大了防御难度,增加了防御成本,并可能对水稻品质产生不利影响。
 
  气候变化将使水稻产量波动增大
 
  根据气候模式模拟结果,未来30年,湖北年平均气温将继续上升0.30℃左右,高温热浪、干旱、强降水、强风雹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次将有所增加、强度加剧。
 
  刘敏介绍说,降水异常导致的旱涝灾害是影响水稻稳产和增产的一个巨大隐患,严重旱涝灾害年均损失粮食占灾害损失总量的10%~25%。温度异常形成的低温冷害和高温热害也对水稻生产有着显著的影响,杂交稻抽穗开花期从适温 (24℃~27℃)向高温升高1℃,空壳率约增加1.37%~6.94%;从适温向低温下降1℃,空壳率约增加2.5%~8.58%。在灌浆结实期,当日平均气温小于临界温度20℃时,空壳率分别由适温时的9.9% ~19.9%增 大 至 22.8% ~32.3%。国际水稻研究所的实验表明,最低温度升高1℃,水稻的单产要下降10%。 “因此,气候变化将导致水稻产量波动增大。 ”刘敏说。
 
  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一项研究表明,如果不采取相应对策,到2030年,全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可能下降5%~10%;到本世纪后半叶,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作物的产量整体上可能下降13%~24%。
 
  趋利避害保障粮食生产安全
 
  积极采取措施适应气候变化,趋利避害,对于促进粮食生产安全至关重要。对此,刘敏提出三点建议。
 
  一是调整作物布局,改革种植制度。充分利用水稻适宜生长季开始日期提前、适宜生长期延长的特点,将种植中早熟品种换成种植生育期相对较长、产量相对较高的中熟、迟熟品种,提高水稻单产;调整作物播种期,适当延迟中稻播种期和移栽期,避免抽穗开花期遭遇高温热害的可能,减轻高温热害影响,提高中稻产量;适当将双季稻种植区域向北部水源充足、灌溉条件较好的地区推移,扩大双季稻的种植面积,提高水稻总产量。
 
  二是加强极端气象灾害应对防范体系与能力建设,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加强水稻产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设高产、稳产基本农田;提高农业抗御极端气象灾害工程标准,增加灌溉和排水保证率;加强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测和防御技术研究,加强农业病虫害预测预报技术和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加大新技术的推广力度;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降低极端气象灾害对农业发展的威胁。
 
  三是发挥生物技术在适应气候变化中的作用。选育适应气候变化的水稻新品种,大力开展抗旱涝、耐高温、抗病虫害等抗逆品种的育种研究和科技攻关,增强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完善农业新技术推广体系,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