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天气预报网 > 天气常识 >

干旱——大地的伤人类的痛

发布时间:2019-12-25 16:01来源: 未知
在世界历史上,干旱曾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危害,重大干旱事件甚至影响到人类文明进程和历史朝代的更迭,世界著名的古罗马文明、玛雅文明等许多人类灿烂文明的消失就与重大干旱事件有关。事实上,人类文明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与干旱灾害不屈不挠的抗争史。在现代技术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尽管人类抗御干旱灾害的能力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但干旱依旧是人类的梦魇,年复一年地困扰着我们的生活。干旱灾害仍然是人类所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抗御干旱灾害依然是一个沉重的社会话题。
 
  在我国,干旱似乎已呈现出常态化趋势和南北震荡的规律,提高干旱监测预警、预测和影响评估技术及其减灾和应急科学管理水平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过程中无法回避的重大挑战之一。
 
  干旱——挥之不去的伤痛
 
  近年来,随着气候变暖及人类活动加剧,干旱对全球粮食、水资源和生态安全及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威胁日益严峻,干旱已成为媒体 “曝光率”最高的自然灾害之一。我国2009年的北方特大干旱和2010年的西南特大干旱曾震动全国,牵动全球,我们至今仍记忆犹新。 2011年新年伊始,干旱又席卷我国华北、黄淮地区,抗旱形势同样十分严峻。
 
  干旱和半干旱气候区在全球广泛分布,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30%以上。干旱更是在全球各地普遍发生,约有45%以上的土地受到干旱威胁,全球每年因干旱造成的损失达数千亿美元。我国降水分布极不平衡,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干旱和半干旱气候区面积占全国总土地面积的一半以上,干旱损失占自然灾害损失的比例更高达60%左右,干旱频繁而严重,平均2年~3年就发生一次严重的干旱灾害。而且,我国又是一个农业大国,水资源利用率较低,加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和城市用水显著增加,水资源供需矛盾在进一步加剧。进入21世界的今天,干旱仍是大地的伤痛,无法根治的人类社会之痛。
 
  干旱病根——人与水的矛盾
 
  从根本上讲,干旱是由人类社会不断发展与有限水资源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引起的水资源短缺。由于自然条件和社会发展程度不同,人与水的矛盾表现形式往往具有多样性。
 
  在我国大致可分为四种典型的类型:第一种是由于常年降水稀少而引起的水资源紧缺,称其为气候干旱型水资源紧缺。西北地区西部和内蒙古一带就属于气候干旱型水资源紧缺的代表地区。第二种是由于对年降水量变化太敏感而引起的水资源紧缺,称其为气候敏感型水资源紧缺。这种类型地区对降水和水资源的依赖性很强,虽然有一定的生态景观和农业生产活动,但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极不稳定,干旱灾害损失通常比较大。处于我国半干旱和半湿润气候区的黄土高原及华北和华中部分地区就是气候敏感型水资源紧缺的代表地区。第三种是由于区域人口承载量增加过快而引起的水资源供需失衡,称其为社会发展型水资源紧缺。这种类型水资源紧缺地区一般生态环境不错,社会发展程度比较高,社会基础也较好,但进一步发展受到了水资源短缺的严重制约。华北的京、津、唐地区就是社会发展型水资源短缺的代表地区。第四种是由于气候变化引起自然降水的短期波动,使长期形成的依赖充沛水资源条件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在降水减少时段受到了限制或影响,称其为社会依赖型水资源短缺。这种类型的水资源短缺地区大多社会基础良好,经济发达,发展程度高,阶段性缺水会影响社会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甚至造成比较严重损失。东南沿海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是社会依赖型水资源短缺的代表地区。
 
  抗御干旱——神圣而沉重的责任
 
  多年来,尽管我国为应对重大干旱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在应对重大干旱事件过程中,从科学水平、技术能力、管理体制、响应机制、应急决策到社会保障等各个环节都暴露出,我国防旱抗旱水平距离国际先进水平和社会服务需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干旱既是一个多学科密切交叉的自然科学问题,又是一个社会需求很强的公共服务领域,是全球防灾减灾的重点方向之一。如何及时、有效地监测预警和预测干旱的发生和发展,如何客观、准确地评估干旱影响程度和范围,如何科学、有力地应对干旱产生的危害等问题至今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科学问题。气象科技工作者应该在系统总结干旱研究技术成果的基础上,深入透视干旱的本质规律和内在特征,敏锐洞察应对干旱灾害的核心科学问题,从科学发展趋势和社会需求出发认识抵御干旱灾害的意义,为更好应对和防御干旱灾害提供科学思路和关键技术,挑起为防旱抗旱提供优质服务的神圣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