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天气预报网 > 天气常识 >

西北地区气候环境能走出“暖干化”吗

发布时间:2019-12-25 15:54来源: 未知
近年来,一些科学家从最新的气候观测资料中敏锐地发现,西北干旱区部分地方的气候环境出现了“暖湿”化的信号,为长期受气候暖干化困扰的西北干旱区的人民带来了“喜讯”。那么,西北地区气候环境会借助暖湿化机遇走出“暖干化”的困境吗?
 
  地处北半球中纬度的我国西北干旱区是全球气候变化最敏感的地带之一。随着全球变暖,该地区气温增加迅速,降水变率加大,水资源日趋紧缺,土地荒漠化加剧,气象灾害逐渐加重,气候环境表现为暖干化的趋势,严重制约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然而,近年来,一些科学家从最新的气候观测资料中已敏锐地发现,西北干旱区部分地方的气候环境出现了 “暖湿”化的信号,为长期受气候暖干化困扰的西北干旱区的人民带来了 “喜讯”,也为应对和适应气候变暖增添了新的机遇,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人们也正在思考:西北地区气候环境会借助暖湿化机遇走出暖干化的 “困境”吗?气候变暖能为西北地区发展带来有利的 “天时”吗?
 
  总体暖干化趋势仍然存在
 
  最新研究表明, 1961年~2008年西北地区平均气温每10年升高0.33℃,增温幅度是全国平均值的1倍以上,显著暖化的趋势毋庸置疑。但乌鲁木齐、西宁、西安等较大城市升温相对缓慢。降水量总体呈略微下降趋势,但空间差异性突出。大约以黄河为界,西北地区西部降水在增加,但东部降水明显减少。而且,由于蒸发加大,尽管西部降水增加,但干燥度指数变化并未明显增加。西北地区干燥度指数总体呈明显增加趋势,气候暖干化趋势仍然存在。
 
  近50年来,西北地区雨量线南撤了数百公里,干旱区域正逐渐向东南扩展,受旱面积扩大了近1倍,干旱事件发生频率增加,并正由以往的阶段性干旱向全年性干旱趋势发展,旱灾造成的损失也不断加剧,干旱仍然是西北地区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
 
  气候暖干化影响深远
 
  受气候暖干化趋势的影响,西北地区水资源和生态环境形势更加严峻。黄河流量偏枯年份增多,塔里木河大西海子以下河道已长期处于断流状态,发源于祁连山的大部分内陆河流量呈减少趋势;泾河和渭河流量减少更为明显。尤其近10多年,黄河源区湖泊呈萎缩趋势,星星海湖面积减少了20%左右,已与黄河断开;玛曲县水体面积减小了28.6%,水源涵养能力显著降低,对黄河补给能力下降了15%;玛多县6公顷以上的湖泊消失了100多个。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冰川面积减少了约1400平方千米,祁连山雪线上升了100-140米,冰雪的 “固体水库”作用正在削弱。气温升高还使蒸发加大,农业灌溉用水、生态用水和生活用水增加,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西北地区生态环境也拉响了警报。民勤绿洲上世纪70年代以前的自生林和人工林已几乎全部枯死,沙地面积净增了3.39万公顷,滕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将要连成一片。闻名遐迩的敦煌月牙泉面积从1960年的22.3亩已缩小到了目前的9亩。
 
  气候变暖还使土壤蒸发增加,引起土壤盐分上移,土壤盐渍化加重。气候变暖还加快了土壤有机碳的矿化率,导致土壤有机质分解加快,土壤肥力下降,对土壤环境的不良影响已逐渐显现。气候变暖也导致了干旱加剧,农业病虫害加重,水分利用效率减小,对多数粮食作物生长不利,直接影响粮食生产安全,试验已表明气温每升高1.0℃,小麦产量就下降3%-5%左右。
 
  局部暖湿化 “信号” :值得重视的气候变化特征
 
  虽然近50年来西北地区气候环境总体为暖干化趋势,但其中西部不少地方降水却在增加,尤其近20年来增幅非常明显,以新疆北部、西宁周围及柴达木盆地等三个区域降水增加最为显著。而且,这些区域的干燥指数、土壤湿度、径流量、地下水位、生态环境等许多方面也释放出了一些好转的 “信号”。例如,柴达木盆地1961年以来不仅降水量总体增加,而且主要内陆河流量和地下水位总体呈上升趋势,风蚀程度减弱,草地覆盖度呈上升态势,暖湿化的 “信号”比较明显。西北地区局部气候环境具有 “暖湿”化的迹象,这是值得十分重视的 “信号”,可能意味着某种气候转型。
 
  而且, 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的气候变化情景预估显示:到2050年,西北地区增温幅度在1.93℃~2.77℃之间;降水趋势虽然东部略减,但中西部明显增加,柴达木盆地和新疆北部等地增加更为显著,增幅达10.0%~19.1%。这似乎有助于局部暖湿化迹象的持续和扩大,存在发展为区域暖湿化趋势的潜在可能,为西北干旱区人民带来了一线美好希望。
 
  局部暖湿是否持续和发展难有定论
 
  气候暖湿化趋势应该是相对较长时间内出现的较大范围的温度升高、降水增多、湿润度增大、水资源和自然植被形势变好等综合性气候环境现象。从目前柴达木盆地和新疆北部等地气候环境的变化特征来看,虽然这些区域气温增高和降水增加趋势保持了较长时间,但湿润度和湖泊面积并没有相应增加,生态改善、径流增加和地下水位抬升等方面也仅表现为近几年的短期现象,长期趋势并不明显。另外,虽然气候变化情景预估表明西北地区未来降水总体可能会增加,似乎支持暖湿化持续和扩大。但是,考虑到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式、温室气体的排放情景以及气候模式的模拟能力等多方面的不确定性,西北地区气候趋势预估也存在很大不确定性。因此,不能肯定暖湿 “迹象”是否会持续发展。
 
  同时,目前还无法将局部生态环境改善完全归功于气候暖湿化的贡献,很多其他因素对生态环境改善的贡献也不可忽视。比如,变暖引起的冰川和积雪消融增加、封山禁牧和关井压田等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人工增雨作业对降水量的改善等因素都无疑为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短期改善起到了积极作用。 而且,目前气候变化事实也并不完全支持变暖与变湿之间存在必然联系。虽然乌鲁木齐和西宁等是整个西北地区降水增加最显著的区域,但它们的升温趋势却最不明显。因此,柴达木盆地和新疆北部等地的局部气候环境是否会发展为区域暖湿化趋势目前还尚难断定,任何结论都还为时过早。
 
  未雨绸缪加强暖湿问题研究
 
  有关西北气候暖湿化的许多问题至今仍然无法明确回答,其中有未知的、有疑问的,也有不确定的。
 
  首先,由于缺乏系统性的监测资料,影响了目前许多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其次,气候变化问题至少需要在百年以上时间尺度上分析其规律,我们目前能够给出的事实依据,很多表象难以分清是扰动还是趋势。同时,弄清哪些变化是自然波动作用,而哪些变化又是全球变暖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目前我们很可能把自然波动过程与全球变暖的某些巧合误认为全球变暖的影响。尤其重要的是,目前已出现的局部暖湿化是短期 “行为”?还是长期“趋势”?局部暖湿 “迹象”未来是否会发展为区域暖湿 “趋势”?变暖与变湿之间到底存在着怎样的联系?等许多重要而迫切的问题目前仍然知之甚少,严重影响了应对和适应气候变化行动的科学性。所以,当前最迫切的任务就是要尽快完善西北气候变化综合监测系统,尽早开展西北干旱区气候变化问题专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