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天气预报网 > 天气常识 >

大熊猫受威胁等级下调 仍面临气候变化严峻挑战

发布时间:2019-12-25 15:53来源: 未知
日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在美国夏威夷正式宣布将大熊猫的受威胁等级从“濒危”下调为“易危”。但该联盟中也有专家认为,全球气候变暖可能会使自然野生竹林大范围消失,影响大熊猫觅食,从而导致大熊猫数量下降。
 
  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大熊猫的受威胁等级下调?气候变化会对大熊猫及竹种产生怎样的影响?怎样帮助大熊猫更好地适应气候变化?
 
  将大熊猫保护等级降低为时过早, 应避免大熊猫保护意识弱化
 
  “将大熊猫保护等级降低还为时过早。”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吴建国研究员认为,“大熊猫适应气候变化能力、迁移能力以及自然繁育能力较弱,在气候变化加剧的背景下,更需要人工干预帮助它适应气候变化。而且大熊猫栖息地大多地形复杂,更需要加强保护。”
 
  从目前来看,大熊猫人工种群占一定比重。在较少的人工干预下,野生大熊猫种群在自然环境中维持其种群延续的能力还不是非常高。
 
  “IUCN的意见代表国际上的一种声音,可供政府参考,但我国制定保护措施时还应考虑实际情况和多方面因素,应避免大熊猫保护意识弱化。”吴建国说。据悉,IUCN的濒危物种等级考虑了栖息地情况(包括自然状态和人为干扰情况)、物种数量及变化趋势等因素,但有些指标不易定量化,需要参考不同专家的观点。
 
  国家林业局有关负责人称,目前,大熊猫所受的威胁以及濒危状况仍然不可忽视。如果降低其保护等级,保护工作出现懈怠,大熊猫种群和栖息地都将遭到不可逆转的损失和破坏,已取得的保护成就会很快丧失,特别是部分局域小种群随时可能灭绝。因此,继续强调大熊猫的濒危性并不是危言耸听。
 
  “熊猫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如果能保护好它,通过一定的措施也能保护好其他濒危物种。”吴建国说,“而且,在保护大熊猫栖息地的过程中,也保护了其他濒危物种。”
 
  气候变化将使大熊猫的栖息地范围减小、破碎化程度加重
 
  历史上,大熊猫的分布一直受气候变迁、地质变化及人类活动的影响。中更新世之后,多次气候冷暖变化,使得大熊猫主要分布于黄河、长江和珠江流域,18个省(自治区)都有大熊猫分布;全新世的两次暖期过程和中世纪气候变冷使大熊猫分布限制在长江中上游的原始森林中。
 
  目前,大熊猫主要分布在秦岭山地、岷山山地、邛崃山地、大小相岭和凉山山地,气候总体上都较为温暖湿润。这些地区多位于我国地形的第二阶梯,处在多种气候区交汇处,气候变化下气候要素改变较为剧烈。这些变化将使目前大熊猫的一些分布区域变得不适宜,使以前不适宜的区域可能变得适宜。
 
  受气候变化影响,未来大熊猫栖息地气温有升高趋势,降雨有增加趋势。”吴建国说,“随之带来的是大熊猫目前适宜、新适宜和总适宜分布范围减少,其中气温比降水影响更大。”他进一步指出,大熊猫目前适宜分布区的东部、东北和南部,可能因干燥或温度过高等因素而不再适宜;而这些区域西部及西北部海拔相对较高,虽然目前气温及降水等相关气候要素可能限制大熊猫的分布,但气候变化下这些要素的改变将使这里变得适宜,从而形成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大熊猫朝目前分布区西部迁移的趋势,并且适宜分布区破碎化。
 
  目前,大熊猫栖息地破碎化问题突出,对大熊猫迁徙和繁育影响较大。而且,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受分布区海拔差异及气候变化空间差异的影响,未来大熊猫栖息地破碎化会加重。
 
  大熊猫属于山地林栖动物,栖息地多在海拔700-3500米的高山峡谷,容易受到山洪泥石流等灾害的影响。而降水增多可能使山洪泥石流灾害增多;温度升高会使西南地区部分冻土融化,地质灾害也随之增多,威胁大熊猫生存。
 
  另外,大熊猫以采食竹类植物为主,植被变化将影响大熊猫的行为与分布,而气候变化也给竹类植物适宜分布区带来了影响。例如,大熊猫爱吃的箭竹类植物多分布在海拔较高、气候凉爽的环境中,气候变暖将可能使部分原本适宜的分布区变得不适宜。而竹类植物是多年生的植物,迁移能力较弱,气候变化对其适宜分布区有一定的影响。
 
  “气候变化下,大熊猫栖息地和竹类植物适宜区变化部分是一致的,但在变化不一致的地区,大熊猫就需要迁移。而水源是自然分布的,气候变化下大熊猫水源如何改变还是不确定的。多种因素叠加,大熊猫生存问题就更复杂了。”吴建国说。
 
  而且,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可能增加,加剧大熊猫生存威胁。例如,2014年6月,受极端天气影响,一只野生大熊猫从山上滑落受伤,并被山洪冲下,溺死于卧龙耿达水电站闸门网。
 
  “气候变暖仍将持续,可以预见的是,未来极端天气发生频率还会增加,这无疑给大熊猫保护带来更多挑战。”吴建国说。
 
  应采取措施帮助大熊猫更好地适应气候变化
 
  “适应气候变化是当务之急。只要采取合理的适应措施,就会减少气候变化带来的一些现实损失,维持生物多样性。”吴建国呼吁。比如,大熊猫栖息地因灾害遭到破坏后,可以人为开辟新的栖息地。同时,在制定适应措施时,也要减少人为影响(破坏森林、城市化建设、开矿等)。
 
  “增加森林的规模并改善其质量很有必要。”吴建国说,通过人工种植竹林可以扩大大熊猫栖息地,但竹林生长需要高大乔木的庇护,而且大规模森林对于整个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也有好处。
 
  另外,可以通过适当的人工干预帮助大熊猫向更适宜的地区转移。“迁徙是物种自然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要方式,气候变暖会使大熊猫向更高、更凉爽的地区迁徙。”吴建国说。但由于大熊猫栖息地多位于高山峡谷,迁移就会有一定的风险。而且,迁移过程中需要有充足的水源和竹子,这都需要人工协助。他举例,在位于北亚热带和暖温带过渡区的秦岭-太白山自然保护区,气候变暖使这里的大熊猫有从南坡向较为凉爽的北坡转移的趋势。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在其迁移路径上的洞穴口人为种植一些竹类植物,并增加一些水源,以减少大熊猫在极端天气下可能遇到的觅食、饮水困难。
 
  纵观历史长河,许多物种能够存活下来,地形的庇护作用不可忽视。充分利用自然洞穴、峡谷等微地形,可以减少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这在国际上得到广泛认同。此外,充分研究历史上一些物种通过怎样的方式躲过气候剧变而繁衍下来,对采取合理的适应措施有借鉴意义。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气候变化加快,而大熊猫适应能力有限,诸如保护森林、利用天然洞穴,减少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带来的灾害影响等主动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可以帮助大熊猫更好地适应气候变化。”吴建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