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间劳动也可养生?苏东坡养生法则
发布时间:2021-04-28 15:53来源: http://www.baidu.com/【苏东坡养生之道】
苏轼,号东坡,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同时又是一个精通养生之道的养生家。他的养生名言——“善养生者,使之能逸能劳”,概括了其养生之道的中心旨趣,深得历代养生家的推崇。
⊙苏东坡一生十分坎坷,曾被奸臣诬陷,差点身首异处。出狱后,被贬至黄州等地。后来,朝廷又召其回京,官至礼部尚书。为避新、旧党之争,他刻意急流勇退,自请外放杭州,可不久又连遭贬斥和流放,最后一直被贬谪到最偏僻、最不开化的儋州(位于海南岛西北部)。一生遭遇到如此多的磨难,苏东坡却能随遇而安,环境再恶劣、条件再艰苦,他也能进行自我心理调适,顺应事态的发展。他曾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吾儿。”充分显露其豁达大度、随俗沉浮的品性。
⊙苏东坡的养生之道深得中国传统养生学之精髓,即动静相济。他曾提出一个疑问:为何官宦人家易生病,平民百姓却身康体安呢?他说:“夫风雨寒露,寒暑之变,此疾之所由生也。”官宦人家平日居深宅大院,出外则车马相随,从不进行体力劳动,养之太厚,难以抵御气候骤变引起的寒热变化,故易生疾病;而平民百姓,无论寒暑,都要辛勤耕作,这种积年累月的“动”使他们可抵抗寒暑之变,且能祛病延年。
⊙本着这种看法,苏东坡十分好“动”,尤爱登山活动。他认为,登山大有好处,既可锻炼腰腿,强身壮体,又可清除杂念,陶冶性情,这叫作:“俯仰山林下,可以养生冶性。”登山为“动”,冶性为“静”,此即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相济”。
⊙苏东坡亦喜田间劳动。在63岁贬至儋州时,他还亲自开荒种地,辛勤耕作,曾咏道:“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生动地描绘了一个白发老者仍不懈努力于田间劳动的动人情景。
⊙苏东坡还有一种达到心静的功法,并坚持不懈。他说:每天黎明就起身,面向东或南,盘腿而坐,先叩齿数十次,随后吐故纳新,待气满腹,徐徐吐出。然后,用手依次摩擦脚心、脐下、腰脊间和眼面耳项,直至发热。最后按捏鼻数次,梳发百余次。在自己的文章中,他曾对此法大加赞赏:“此法甚效,初不甚觉,但积累百余日,功用不可量,比之服药,其效百倍。”
⊙关于人生欲望,苏东坡认为,一个人若在生活上贪欲无度,永不满足,便会心神耗散,元神失养;若在性欲上不加节制,纵欲无度,便会耗伤精血,油干灯灭。因此,对于功名利禄,酒色财气,不可贪欲无节。
⊙他在黄州寓所墙上曾挥毫题写:“出舆入辇,蹶瘘之机。洞房清官,寒热之媒。皓齿娥眉,伐性之斧。甘脆肥浓,腐肠之药。”静养心志,节欲守神,这也是苏东坡能够祛病延年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