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
发布时间:2023-11-19 12:59来源: 未知临床表现
社区获得性肺炎是指在医院外罹患的肺实质和(或)肺间质部位的急性感染,主要临床症状是发热、咳嗽、咳痰和胸痛,发病早期的常见症状是鼻塞、鼻流清涕、喷嚏、咽痛及头痛等。
虽然大多儿童肺炎症状较轻,仍有部分患儿会出现胸腔积液、肺坏死、败血症、心律失常、脓毒症休克等严重病情。
还有部分患儿可能会发生支气管扩张等长期并发症,造成肺功能下降,持续到成年可能发展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从而长期损害肺部健康。
病原学
引起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病原种类很多,包括细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真菌等,但是在不同地区之间存在差异,而且会随着时间推移发生改变。
其中,细菌以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及卡他莫拉菌为主。
病毒感染也很常见,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腺病毒和副流感病等,而且往往会出现合并或继发细菌感染的情况。
肺炎支原体不仅是学龄前期和学龄期儿童的常见病原,在1~3岁婴幼儿亦不少见。
肺炎衣原体多见于学龄期和青少年。
不同病原的混合感染引起的社区获得性肺炎,炎症反应及临床表现往往更严重。而且, 年龄越小,越易发生混合感染。
危险因素
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是宿主和环境危险因素的复杂相互作用造成的,大多数起病前常有上 呼吸道感染史,受寒、劳累是常见的诱发因素。
未及时接种相关疫苗是最常见的可预防性危险因素;
其他危险因素包括出生时低体重、早产、营养不良、非母乳喂养、空气污染等。
接种疫苗
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致病微生物复杂多样,且不同年龄、季节、地区病原分布差异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临床诊治存在困难,因此需做好相关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