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支原体感染率攀升 它有怎样的前世今生
发布时间:2023-11-15 14:27来源: 未知
中国各地肺炎支原体的感染率逐月攀升,逐渐引起了大众的关注,这个小小的病原体也从不被人注意的角落走到了大众的视野前。面对细菌病毒,大家都非常熟悉,那么,肺炎支原体是细菌吗?还是病毒?它究竟是怎样的一个病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种特殊的病原体吧。
肺炎支原体的发现
说到肺炎支原体之前,我们要先提到一种临床综合征“非典型肺炎”。上个世纪40年代,临床医生们发现了一些得了肺炎的病人,患者有头痛、发热、咳嗽等肺炎的临床表现,但是临床样本无用常规的细菌革兰氏染色以及培养的方法进行检测和鉴定。鉴于当时无法明确究竟是什么病原引发的,为了将其与传统的也就是典型的细菌性肺炎相区别,故将其命名为“Atypical Pneumonia”1942年,美国科学家伊顿Eaton等人用收集自78例非典型肺炎患者的呼吸道样本感染大鼠,发现大鼠出现了肺炎的表现,他认为这是一种“Atypical pathogen”,并将其命名为“伊顿因子”。在后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临床医生和科学家们都认为伊顿因子是一种流感样病毒,虽然科学家们发明了很多的检测这种非典型病原体的检测方法,但是伊顿因子的神秘面纱一直没有被揭开。直至1961年,美国科学家在含有马血清和酵母的培养上培养出了这种病原体,这种长得像“油煎蛋”菌落的病原终于被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在1962年,这种多年来被误认为是流感样病毒的“伊顿因子”终于有了自己的名称-肺炎支原体。
让我们再将目光放回到上世纪70年代的中国,这个时期,我国的医学水平还较为落后,针对肺炎支原体,国内的研究还处于零的阶段。1977年,时任首都儿科研究所细菌学研究室主任的曹玉璞教授临危受命,主持卫生部“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研究课题,开始了肺炎支原体的相关研究。她从丹麦引进了肺炎支原体国际标准菌株,参考文献自行研制了国内肺炎支原体培养基,首次在我国建立了肺炎支原体培养方法。1979年,一名患肺炎伴严重贫血患儿引起了大家的关注,这位血色素只有6g的患儿让临床大夫们的不知如何下手。曹玉璞教授查阅国内外资料,直觉这是肺炎支原体感染,于是她带领科室成员驱车100公里赶到患儿住所进行采样,从血清学和病原学两方面确诊了这例患儿支原体肺炎的诊断,并从患儿的咽拭子标本中分离出的我国第一株肺炎支原体临床株。这让大家对肺炎支原体又有了新的认识,自此,我国对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研究也迈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