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致命骨折 防跌倒+治骨松是关键
发布时间:2023-10-21 00:21来源: 未知李先生82岁的老母亲不慎在家跌倒,右侧臀部着地,当时就疼得无法起身。家人赶紧将她送到医院急诊。X线片显示,患者的右侧髋部发生了骨折。其实,老年人由于骨质疏松,即使在平地摔倒也可能骨折。这类骨折在临床分型上被称为骨质疏松性骨折,也叫脆性骨折。这类骨折最常见的部位有脊柱、髋部、腕部和肩部,而老年髋部骨折更是被称为“人生最后一次骨折”。
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在临床医学领域,疾病谱的变迁也随之而来。骨科医生需要面对越来越多的肌肉骨骼系统的退行性疾病患者,例如髋/膝关节骨关节炎、颈椎病、腰椎管狭窄症等患者。但对于老年患者及其家庭影响更大的是骨质疏松性骨折。它与老年人群中常见的骨质疏松症密切相关,是骨质疏松最严重的后果。
据统计,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如若不进行手术治疗,老人需要长期卧床,其中约50%的人需要辅助才能步行,约25%的人需要长期护理,而由此产生的一系列并发症往往会导致患者死亡,1年内的死亡率甚至高达20%~30%。
那么,老年人如何避免“人生最后一次骨折”?一旦摔伤,又该如何诊断治疗和康复?生活中,如何预防骨质疏松?
如果老年人跌倒后,感到髋部疼痛,无法坐起、站立或行走困难,就要高度警惕是否发生了髋部骨折。一般医生通过患者做的X线片即可得到直观明确的诊断。但也有少数情况,X线片没有显示出明显的骨折。这时,就需要进一步进行CT扫描或核磁共振检查,其中核磁共振检查的准确率更高。
李先生的母亲住院后经过必要的检查,第二天就进行了微创手术。术后第二天,老人告诉医生,她的疼痛已经明显缓解。医生也鼓励她尽早下地。术后第三天,老人顺利出院了。
髋部骨折的患者如果身体状况允许,应尽快接受手术治疗。手术的目的是尽快缓解疼痛,尽早让患者离床活动,避免长期卧床带来的并发症(如压疮、肺部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尽可能让患者恢复到伤前的功能水平,使伤前可生活自理的老年人恢复行走功能,让更多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最优的治疗。
术后骨折的疼痛通常都会有不同程度地减轻。在意识清醒、可配合的情况下,患者术后早期即可坐起、练习下肢肌肉的收缩。
术后康复很重要
如患者全身状况允许,可尽早在助行器辅助下离床下地活动。在专业的康复医生指导下,患者康复的效果会更好。
这些就足够了吗?对于老年患者来说,这些还不够。因为发生过髋部骨折的老年人再次发生骨折的风险非常高,所以预防再次骨折对于老年患者来说与手术治疗同样重要,包括预防跌倒和治疗骨质疏松。需要注意的是,骨质疏松症是一种慢性全身性疾病,与高血压、糖尿病类似,需要长期、规范治疗,以达到降低再次骨折风险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