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天气预报网 > 天气生活 > 健康 >

传统江南饮s本味清淡吃出健康

发布时间:2023-09-05 23:29来源: 未知

饮食是预防和治疗慢性病的可变因素。我国传统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蕴含着大量健康元素,“江南饮食”就是一个典型代表。

  ■卞冬生 杨诗晗

  民以食为天,饮食是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饮食与健康密切相关,是公认的许多慢性病的共同且可改变的影响因素。早在中国古代,便有诸多关于饮食与健康的观点,《黄帝内经》认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以补精养气”,唐朝《黄帝内经·太素》进一步将两者总结发展为“药食同源”理论与“药补不如食补”实践。

  当前,各类饮食模式充斥着都市人的朋友圈,一些身边的饮食模式大有看点,却被忽视。以江南饮食为代表的东方膳食模式不仅是我国优秀传统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更蕴藏着丰富的“健康密码”。

  鱼米之乡与饭稻羹鱼的饮食结构

  近来,《柳叶刀》等全球知名医学期刊刊登的文章与一些研究表明:全球近1/5的疾病、死亡与不良饮食习俗密切相关。合理饮食习俗的养成与健身的作用,日益受到医学界重视,以“地中海饮食模式”为代表的合理饮食习俗尤其受到推崇。与此同时,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居民饮食模式迅速由传统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饮食模式转向以动物性食物为主的饮食结构。

  在此期间,一方面人均预期寿命不断提高,儿童身高体重数据同步跃升。另一方面,传统饮食模式具有的低饱和脂肪、低胆固醇等对健康的有利因素在逐步丧失。以超重、肥胖为基础,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诸多慢性病患病率持续攀升,成为威胁人民生命健康的突出问题。

  调查显示:近20年,以江苏、上海为代表的江南地区,饮食质量总体不断上升,饮食结构“西化”显著,快餐等西化饮食产业占据餐饮市场的极大比例。居民植物性食物特别是谷类和根茎类食物消费量下降,动物性食物及脂肪消费增加,脂肪供能比显著提高,在约20年之前的2004年已达34.4%。

  传统饮食模式仅仅承载着习俗与文化吗?以长江三角洲南缘为核心的江南饮食文化,包涵着怎样的饮食习俗与养生健身的良性关系?

  江南地区自然环境与历史发展等经济人文因素的综合作用,孕育了独具一格的江南文化,也造就了特色鲜明的江南饮食文化。

  江南自古被誉为鱼米之乡,有“苏湖熟,天下足”的美名。优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适宜各类稻蔬茶果生长。明清时期,江浙两省种植的稻米种类已超过1000种。另据《浙江蔬菜品种志》记载,浙江蔬菜种植达到14类511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