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屎到底有多重要?看完你就知道了!
发布时间:2023-08-13 23:36来源: 未知经常掏耳朵被不少人认为是注意个人卫生的体现。洗完澡要用棉签掏耳朵、有事没事用小拇指掏耳朵……但耳鼻喉医生提醒大家,耳屎并非一无是处, 没事别老掏耳朵,还能引起化脓性脑膜炎。
掏耳朵一时爽 越掏越危险
澳大利亚《那就是生活》杂志有这样一篇报道,具体内容是说一名女性,她每天晚上都有用棉签掏耳朵的习惯。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先是听力出现问题,接着出现了颅内感染,最终生命受到威胁,而导致这一可怕后果的罪魁祸首竟然就是掏耳朵的棉纤维。身边朋友都很关注这个问题,纷纷问我真的那么可怕吗?自己经常掏耳朵真的会有危险。
细菌感染 掏耳工具本身就可能带有各种的细菌,掏耳朵时如果耳屎坚硬或比较多,容易把皮肤划伤,细菌便会趁机进入引发感染,导致外耳道感染,引起流脓和耳痛。尤其是在公众场所采耳的人,很容易患上霉菌性外耳道炎等疾病。
引起湿疹、外耳道皮肤受损 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掏耳朵时偶尔棉签上会带出血丝。一般我们也不会太在意的,认为反正过几天自己就好了。
其实这种长期反复刺激外耳道的皮肤,不仅会造成外耳道皮肤损伤、发炎、粗糙增厚,还可以增加耳屎分泌,甚至引起外耳道炎或湿疹等疾病。
捅破耳膜 还有一种意外,就是你舒爽地享受掏耳朵给你带来的愉悦感时,忽然旁边有人碰了你一下,可能你的鼓膜直接就被捅破了,结局就是听力下降甚至会引发中耳炎。
小的穿孔还好,大多数人可以自行愈合。大的穿孔就需要手术修补鼓膜了。别以为我在开玩笑,在门诊我们真的遇到过一些鼓膜外伤性穿孔的患者,他们有的是自己不慎弄破的,还有的就是被意外弄破的。
殃及大脑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由于耳朵与脑组织距离很近,当严重的外耳道感染、中耳炎时炎症容易向上蔓延,引起化脓性脑膜炎、脑脓肿等并发症。这也就是我们看到报道说有人因为掏耳朵引发颅内感染甚至癫痫的原因。
耳屎的四大作用你未必知道
耳屎又称耵聍,是外耳道耵聍腺分泌的一种油脂,耵聍含有油性,对外耳道的皮肤有保护作用,主要成分有油脂、蛋白质和黄色素,还有少量水分以及钾、钠等元素。耳屎刚问世的时候有一定的油脂和水分,滋润皮肤,保持湿度,还有点弱弱的抗菌作用。新鲜耵聍在耳道里时间一久,水分挥发后大多就成干片了,也有是黏稠黄色的,后者叫“油状耵聍”,属正常的,只是由于特殊的性状所以不容易自己从耳道排出。耵聍主要有四大保护作用:
抗菌 耳屎含有丰富的脂肪酸,能在耳道皮肤的表面筑起一层酸性膜,使外耳道处于酸性的环境下,可帮助耳道起到轻度抗菌的作用,保护外耳道免受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