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命影响生命 拥抱人生更多可能
发布时间:2023-08-13 23:36来源: 未知不论是平静的流岚暮霭,还是险拔的高山大川,在千姿百态的人生旅程中,自有别样的风景。在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患者那里,让我们看到了生命更多的可能性。
在2023年国际SMA关爱日之际,两位非常有故事性的SMA患者——素素和杨桢来到新华网访谈间,分享他们与疾病共存,积极对待生活,挑战更多人生可能性的不凡经历。
漫长的确诊之路
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神经肌肉疾病,出现进行性肌无力和肌萎缩。随着病情的发展,可进一步引起多个系统异常,是严重的致残、致死性疾病。SMA也被列入我国《第一批罕见病目录》中,目前是我国重点关注的罕见病之一。
在素素小学四年级的某一天,她因为肺炎高烧被救护车送进医院。当时救护车的出诊记录写着“肌无力”,后来通过基因检测,确诊了SMA。
“其实很小的时候,我就出现了与其他孩子不同的地方,比如我的脖子不像别人那样能立得住,很多动作、运动也做不到。”素素说,确诊SMA后,心态反而变好了,因为之前不明白为什么自己跟其他人不一样,有种很孤单的感觉。
“确诊后,让我知道我为何不同。而且加入到了SMA这个群体,认识了很多其他地方同龄小伙伴,感受到自己并不是孤单一个人。”素素说。
杨桢的确诊经历,也经过了曲折、漫长的过程。在上小学之前,杨桢就比别的孩子要弱一些,跑步没有人家快,小学时体育课成绩就很差,到了中学之后甚至跑步都跑不了。
因为当时医疗观念和水平的局限性,杨桢的异常并没有引起重视,直到高中,连上楼梯都越来越困难,才开始到医院就诊,一路从老家县城辗转到北京,才最终确诊了SMA。
在确诊前,杨桢最纠结的一个问题是上体育课时心理负担特别重。“不是我不努力,为什么成绩还是这么糟?”虽然刚确诊时非常让人难以面对,但在逐渐接受了疾病的现实之后,内心反而轻松了不少,与自我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