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天气预报网 > 天气生活 > 健康 >

暑期“贩卖焦虑”成生意

发布时间:2023-08-03 14:27来源: 未知
暑假期间,为减轻家长负担,有效缓解学生暑期“看护难”问题,部分学校、社区开展暑期免费托管,为学生提供作业辅导和素质课程等服务,让孩子们度过一个快乐、有意义的假期。 图为7月10日,在石家庄市阳光小学,学生进行足球训练。

进入暑期,很多网友刷短视频时,突然发现一堆所谓“老师”,都在苦口婆心地告诉家长“暑假有多可怕”“如果不努力就会被拉开差距”“这就是残酷现实”,接着便开始卖书、卖课。

“制造焦虑的炒作!”这是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看到这些视频时的第一感受。作为教育学者,他担心,家长们看完这些视频会加重教育焦虑,被卖书卖课的账号骗了钱,“最担心的还是这些短视频制造的焦虑,会影响家长和孩子的心理健康”。

当前,“双减”政策落地正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校外培训治理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但学科类培训“隐形变异”、非学科类培训协同监管不足等问题依旧存在。为此,教育部办公厅近日发布《关于做好2023年暑期校外培训治理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要保持工作力度不减、韧劲不松,努力巩固学科类培训治理成果,深化非学科类培训机构监管,防范化解各类风险,切实减轻学生假期负担,让广大中小学生度过一个健康、平安、充实而有意义的假期。同时,要求各地要引导家长理性看待、慎重选择校外培训,多关注孩子身心健康,不盲目跟风报班。

守护好孩子暑期心理健康,是当前刻不容缓的问题。

  “暑假最可怕”短视频的实质是贩卖焦虑

北京的马女士有一双儿女,儿子上初中,女儿上小学,面对小升初以及中高考的压力,她有时也非常焦虑。她觉得,“暑假最可怕”的视频会加重家长的焦虑。“短视频忽悠家长给孩子报班,就是火上浇油。”

“这些短视频宣传的所谓‘暑假最可怕’,就是在贩卖焦虑。”仔细分析这些短视频后,熊丙奇一针见血地指出。他认为,这就像实施“双减”政策之前,培训机构打出的“你不去培训,就培训你的对手”广告语一样,都是在刺激学生和家长,让学生和家长不淡定,“这种焦虑心态,显然不利于学生度过一个有意义的暑假”。

王娅莉也同意熊丙奇的观点。作为陕西省语文学科带头人、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初中高新校区语文教研组组长,她认为,“暑假最可怕”的渲染,其实是一些商家在利用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期待,制造教育焦虑。她分析,短视频主播主要抓住了家长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心理,促使家长加大孩子的学习压力;同时,迫使家长千方百计为孩子买书买课,从而拓展商业运营空间;最后,再将中高考的压力传导到小学,形成关于教育资源的抢夺与恐慌。

作为一线教师,她发现虽然实行了“双减”政策,有的家长还是会给孩子报七八个补习班,导致孩子没有休息时间。

从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王娅莉发现,学生的焦虑其实主要来自于家长,而非学校。家长施加的压力让孩子没有喘息机会,甚至无法完成学校的基本学习任务。

中国矿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段鑫星感到,这些短视频的背后藏着一个大“坑”,让有育儿焦虑的父母不自觉地入“坑”。

在上海生活的吴女士有一个上小学的儿子,她认为,短视频创作者通过视频内容绑架家长的思想,进而导致家长绑架孩子的时间,让孩子只专注于学习,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发展,肯定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有影响,“孩子心理出现问题,是我们最担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