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高焦虑席卷家长圈!
发布时间:2023-07-25 16:12来源: 未知“内卷”时代,任何可衡量的指标都有可能成为被“卷”的对象,比如孩子的身高。暑假一到,全国各地的生长发育门诊、内分泌科迎来就诊高峰,火爆程度堪比春运。
众多就诊者中,不乏一些有身高焦虑的家长。明明孩子不矮,却仍然想测个骨龄,预测成年身高,最好能“高上加高”;还有些家长因为给孩子的身高制定了超额目标,缠着医生开点长高“神药”,不惜辗转多家医院,来回咨询。
在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医生同样遇到过很多有类似想法的家长。为了让他们读懂孩子的生长情况,尽早识别影响身高的疾病,不被身高焦虑所影响,近日,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性腺学组主任医师伍学焱、茅江峰、主治医师王曦及内分泌重点实验室研究员聂敏教授开展了一场义诊咨询,现场答疑解惑,科普生长发育知识。当天,共有90多位儿童青少年及其家长参与其中,部分患儿在医生的协助下,顺利进入后续诊疗阶段。
在义诊的同时,专家们还回答了时下家长朋友们最关注的、最容易误解的几个与孩子身高相关的问题,一起来看看。
问题1:怎样评估孩子身高够不够?
人一生中生长速度会历经两次高峰,0—3岁是个转瞬即逝的微小青春期。平均来看,出生第一年可以长25厘米,第二年放缓到10厘米,第三年仍可以长8厘米。此后的生长速度将放缓到 5—7厘米直到11—12岁。青春期到来后,伴随第二性征的发育,生长再次提速并向成年身高的终点作最后的冲刺。
如果孩子身高落后同种族、同年龄、同性别的其他孩子5—10厘米,或者女孩月经初潮身高低于155厘米,青春发育起始身高女生低于140厘米,男生低于145厘米,就要考虑孩子可能存在生长障碍。
有些孩子的身高处于平均水平,家长却非常担心,生怕孩子长不高,这其实是现在的氛围让家长产生了焦虑心态。对待身高的态度和对待学习成绩一样,应该重视,但不能过度“拔高”。
问题2:比其他同学高7厘米,说明孩子长得好?
前面提到,如果孩子身高落后同种族、同年龄、同性别的其他孩子5—10厘米,要考虑可能是矮小的问题。而当孩子身高比同种族、同龄、同性别儿童高5公分以上时,家长也不要沾沾自喜,更要警惕另一个现象——性早熟的发生。
性早熟的孩子由于异常过早地受到性激素的作用,生长不合时宜的提前加速,于是出现“鹤立鸡群”的大高个儿现象。但是性激素促进生长的同时,还会促进骨骼成熟,导致性早熟儿童的骨骺在2—3年内快速闭合,提前终结生长,过早达到了成年终身高。因此,未经治疗的性早熟儿童成年后,很多都是“矮大人”。
问题3:身高全都靠遗传?
基因固然决定生长发育的大方向,但是后天因素对基因表达的影响不容小觑,占30%以上。不要小看这30%的努力,抓住时机对娃的身高进行有效干预,最后的结果就可能是160厘米和180厘米的差别。
问题4:骨龄和年龄,谁说的算?
正常情况下,随着年龄的增长,骨龄与之相匹配地增加,年龄与骨龄哥俩牵手并行。但年龄与骨龄也常闹别扭,出现兄弟俩“分道扬镳”的状况。
性早熟患者骨龄常明显超前。尽管其实际身高按年龄来看,明显高于同龄人,但若按其骨龄来评估,则身高又常常落后;青春发育延迟或性腺功能低下症患者,其骨龄往往滞后数年。
应当谨记的是:当年龄与骨龄脱节、不相一致时,骨龄才是准确判断生长潜力和发育状态的“金指标”。只有这样,家长们才不会因孩子不合时宜的过快生长而沾沾自喜,也不会因孩子身高暂时落后就垂头丧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