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天气预报网 > 天气生活 > 健康 >

不胖也可能血脂高!

发布时间:2023-07-25 16:06来源: 未知

今年67岁的杨阿姨,诊断糖尿病已经有17个年头了,因为血糖控制不佳再次住入院。在完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大血管病病变筛查后,医生发现杨阿姨的双侧颈动脉、双下肢动脉的血管保护良好,均未见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改变,化验也发现血脂控制良好,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为1.57mmol/L。这是怎么回事?医生询问后得知,原来杨阿姨平时注意饮食、运动的生活方式基础上降糖治疗,平素也没有吸烟饮酒嗜好,积极遵医嘱根据血脂水平进行降脂治疗,并一直规律服药。这让治疗的医生为杨阿姨的光滑血管点赞。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其中血脂异常,是心血管疾病的致病危险因素之一。顺义妇儿医院内科主治医师薛卫霞介绍,预防研究明确了低密度脂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存在因果关系,努力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可带来更多的心血管保护作用。《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显示,人群血脂水平升高,可致2010-2030年我国心血管事件增加920万。因此,遏制人群血脂异常是我国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目标。为预防血脂异常,我们应该在平时做好血脂管理,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具体的操作方法。

血脂即血清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磷脂的总称,血脂不溶于水,需与载脂蛋白结合成脂蛋白,于血液中运行并代谢。

临床中主要检测血脂哪些项目?

主要检测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这里重点讲一下高密度脂蛋白(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这俩兄弟。

血脂检测的重点对象有哪些?

还有这样一种情况,自己和家人的体型不胖,平时也注重饮食,但体检发现大家的血脂都很高,这让出现此情况的人感到困惑。薛卫霞指出,这类血脂升高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尤其是基因突变导致高脂血症,有家族聚集性,临床称为家族性高脂血症。因此,发现此类情况,一级和二级的亲属应积极的进行血脂筛查,做到早发现早干预,终身坚持降胆固醇治疗。

如何进行血脂管理?通常分三步走的方式加以管理。

第一步,评估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ASCVD风险等级。具体细节需要专业医生依据患者具体情况评定。

  • 高密度脂蛋白(HDL-C),是“好哥哥”,如一位尽忠职守的清道夫,他能消除血管内膜及血管壁内沉积的“坏血脂”,变成可溶性的运走并带到肝脏进行处理。
  • 低密度脂蛋白(LDL-C),却是“坏弟弟”,他能穿过血管内皮聚集在动脉内膜中,当动脉壁受损,他趁机进入动脉深部形成不溶性沉淀,最终成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低密度脂蛋白偏低较好,它是我们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ASCVD)的首要干预靶点。
    • 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ASCVD)史者;
    • 存在多项ASCVD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吸烟)的人群;
    • 有早发ASCVD家族史者(指男性一级直系亲属在55岁前或女性一级直系亲属在65岁前患ASCVD),或有家族性高脂血症患者;
    • 皮肤或肌腱黄色瘤及跟限腱增厚者。
    • 是否患有ASCVD事件:急性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既往心梗、脑梗等;
    • 是否存在导致ASCVD事件高危因素:①吸烟;②糖尿病;③高血压;④早发冠心病(男<55岁,女<65岁);⑤既往行冠脉搭桥术、冠脉介入术;⑥血脂水平或家族性高血脂症;⑦慢性肾脏病等进行综合评定超高危、极高危、高危、中危、低危风险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