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超级真菌”来了?
发布时间:2023-07-17 16:02来源: 未知美国疾控中心出版的期刊《新发传染病》上的一项研究显示,2019年1月至2022年10月期间,中国北方某家医院发现19例患者感染名为东南亚念珠菌的真菌,该研究由复旦大学黄广华团队主导。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特聘教授、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兼职教授黄广华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现有研究发现的东南亚念珠菌比更广为人知的耳念珠菌的耐药性和传播力要强得多,今后可能成为院内感染的又一严重威胁。“我们认为这是一种新的‘超级真菌’。”黄广华说。
东南亚念珠菌并非首次发现。早在2016年,马来西亚和匈牙利的两名科学家,最先从菲律宾棉兰老岛的植物花卉上分离到这一新物种。此后,多国从血液、伤口等临床标本中分离出东南亚念珠菌,不过都来自于零星的散发病例。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长征医院皮肤性病与真菌病研究所所长廖万清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3年出现19例感染病例数量并不算少。目前他在临床中还未接触过东南亚念珠菌。这次引发感染的菌株都完整保存,具有很大临床意义和价值。廖万清表示,“遗憾的一点是,由于病人转院等问题,研究团队没有持续追踪到病例完整的治疗情况。这类真菌究竟会引发什么样的病症,还不太清楚。”
耳念珠菌的“表亲”
黄广华团队研究中涉及暴发性感染事件的19例患者,大部分为血液感染病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2例。出现感染的医院设有1个重症监护室(ICU)。19例感染病例中,11例来自ICU,4例来自神经科病房,4例来自医院内的其他科室。患者年龄范围为13~83岁,中位年龄63岁。
黄广华表示,最初,这家医院检测了发烧病人和有明显感染症状病人的病理样本,观察到多名病人的血常规和血清学检测异常,预测他们可能是真菌感染。随后,医院通过进一步检测、鉴定,发现了多名病人都有类似症状。
东南亚念珠菌、希木龙念珠菌以及耳念珠菌均属于同一类真菌分支。黄广华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从进化角度来看,东南亚念珠菌与耳念珠菌的亲缘关系较近,是耳念珠菌的“表亲”。耳念珠菌是一种新发真菌病原体,能引起侵袭性感染,通常具有多重耐药、传播性强和血液感染病死率高等特征,因此,也被称为“超级真菌”。
自2009年日本出现首例耳念珠菌感染病例以来,耳念珠菌在全球快速传播。据黄广华了解,目前约50个国家已报道上万例相关感染病例,国内北京、辽宁、福建、香港和台湾等地已累计报道60例。
今年4月,由美国医师协会出版的知名医学期刊《内科学年鉴》发表的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2月31日,美国共报告3270例耳念珠菌临床病例和7400余例筛查病例。该研究指出,临床病例增长的百分比每年都在增加,从2019年的44%增长到2021年的95%。2021年,该菌株筛查量和筛查病例分别增长80%以上和200%以上。
廖万清表示,自东南亚念珠菌2016年首次被发现以来,相关感染病例在全球范围内一直是散发状态,没出现过院内暴发感染的情况。这次在国内医院出现暴发感染,要警惕其可能会出现像耳念珠菌那样的大暴发。黄广华分析说,从分离出来的东南亚念珠菌的基因组序列来看,这19个病例极有可能来自同一感染源,不过,传播途径尚不清楚。
黄广华表示,19名患者中,一半以上的病例用了外周插入中心导管(PICC)。这些患者中,有的因发生车祸导致严重创伤,有的因脑部或肿瘤手术术后存在创伤,使用PICC长达数月甚至更久。“使用PICC导管可能是感染东南亚念珠菌的主要危险因素。”研究写道,这19例患者均使用PICC输送药物,并且7例患者的PICC导管尖端分离出该菌株。PICC能将各种药物直接输送到心脏附近的中心静脉处,避免刺激性药物对血管的损伤,通常用于需要长期输液、静脉使用刺激性药物等类型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