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天气预报网 > 天气生活 > 健康 >

住院的都是胖孩子 儿童肥胖中藏着多少误区

发布时间:2023-07-10 16:40来源: 未知

18名儿童患者中,有15个体形消瘦的孩子,胖小孩只有3个,这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临床营养科主治医师夏露露一天接诊的患者情况。但如果将目光转移到住院病房,比例发生了反转,病房里更多是因为肥胖引起并发症而住院的孩子。

  夏露露说:“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在临床上,儿童肥胖比消瘦会引发更多疾病和危害,但家长更多关注的只是孩子消瘦影响身高。”

  8岁的辉辉身高1.29米,但体重已经达到了40公斤,属于肥胖的范畴。由于身体质量指数(BMI)不达标,影响了体育成绩,学校要求“叫家长”。辉辉从小由奶奶照顾,奶奶带辉辉来到医院不解地问:“辉辉胖胖的体型加上开朗乐观的性格,到哪都是人见人爱。小时候胖,长大自然就瘦了。孩子这么小就开始减肥,会不会影响健康?”

  孩子胖胖的是好事吗

  “儿童期肥胖会并发脂肪肝、胰岛素抵抗、高脂血症、高血压、高尿酸血症、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性早熟等,严重的还会导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Ⅱ型糖尿病等。有研究表明,肥胖的儿童骨龄超前的风险更高,而骨龄超前可能导致孩子长不高。”提到儿童肥胖的危害,夏露露担忧地说:“胖孩子还可能会被歧视,产生自卑等心理障碍。”

  据国家卫生健康委2020年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我国城乡各年龄组居民超重及肥胖率呈持续上升趋势,其中成年居民超重、肥胖率已经超过50%,6-17岁儿童青少年接近20%,6岁以下儿童已达10%。这份报告预计,若不加以遏制,到2030年,中国成人超重、肥胖患病率将达到65.3%,其中,学龄儿童和青少年中这一比例将达到31.8%,学龄前儿童将达15.6%。

  2020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体育总局办公厅、共青团中央办公厅、全国妇联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印发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实施方案的通知》中提到,超重肥胖已成为影响我国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为提高儿童青少年健康水平和素养,政府、社会、个人应多措并举、密切协作,在2020-2030年0-18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年均增幅要在基线基础上下降70%,为最终实现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零增长打下基础。

  儿童肥胖比“中年发福”危害更大。儿童期肥胖是引起成人肥胖及各种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之一,并且孩子成年后患慢性疾病的风险概率增加,特别是心血管疾病和代谢性疾病。

  近年来,随着多省份将BMI指数纳入体育成绩,家长们开始关注孩子的身高与体重情况,但这其中也存在许多误区需要厘清。

  胖小孩不是吃得太好,恰恰是吃得太不好

  啾啾同样因为BMI不达标被妈妈带来营养科。在确诊为肥胖后,啾啾妈妈称,孩子是吃得太好,营养过剩了。

  夏露露听到后,立即纠正:“从广义来看,孩子超重肥胖、过于消瘦、微量营养素缺乏都属于营养不良。孩子超重肥胖的确是吃出来的,但不是吃得太好,恰恰是因为吃得不好、不均衡。”

  肥胖主要分为没有疾病因素的单纯性肥胖和有疾病因素的继发性肥胖(病理性肥胖)。继发性肥胖是由垂体功能失调、甲状腺功能减退或者药物等多种原因引起的;而单纯性肥胖是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导致的,环境因素包括膳食平衡失调,运动过少,睡眠少,情感忽视等。

  据夏露露介绍,在门诊遇到的肥胖儿童中,有95%都是单纯性肥胖。总能量摄入过多、饮食结构不合理是导致儿童超重肥胖的重要原因。

  简单来说,大部分孩子的胖是吃出来的,不是吃得太好,而是吃得太多、营养不均衡。

  夏露露在门诊的感受得到了科研论文的数据支撑。据《中国2016-2017年6-17岁儿童主要食物摄入状况及评价》结果显示,我国大部分6-17岁儿童粮谷类和畜禽肉摄入充足,甚至过多;全谷物和杂豆、新鲜蔬菜、新鲜水果、鱼虾类、奶类及其制品、坚果和大豆类摄入不足。也就是说,我国大部分学龄儿童主食和肉都吃得太多。

  儿童营养不均衡大多是因为家庭的饮食结构不合理。这些家庭在饮食方面大多存在以下问题:不吃早餐、三餐不固定,经常食用肉类、含糖饮料、油炸食品等高能量密度食物,饮食中食物多样性不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