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天气预报网 > 天气生活 > 健康 >

端午至,ོོ“ོོ五ོོ毒ོོ”ོོ醒ོོ

发布时间:2023-06-20 14:49来源: 未知

农历五月初五将至

自古民间就有端午节“避五毒”的风俗

那么,何为“五毒”?

我们应该怎么做来“避五毒”呢?

古人认为,农历五月是天地阴阳之气相争,阴阳转化的关键时节。进入农历五月后,夏季正式到来,气温升高,雨量增多,经过一个冬天蛰伏的各种“毒虫”(五毒,即蛇、蝎子、蜈蚣、蟾蜍、壁虎)以及蚊虫开始活跃。此外,高温潮湿的气候容易滋生秽浊之气,导致瘴气流行,被毒虫叮咬或因蚊蝇传染疾病的机率也陡然增加,瘟疫肆虐。因此,农历五月有“毒月”、“恶月”之说。

进入夏季后由于温度高、湿度适宜,各种动、植物,昆虫,真菌类物质及多种病原微生物开始大量繁殖生长,大量螨虫、微生物、花粉等漂浮在空气中,导致空气中致敏物质增多,因此,夏季罹患皮肤病病种较为集中,如湿 疹、足癣、虫咬性皮炎和急性荨麻疹,其中 湿疹最为常见。

 

根据中医理论,夏季与五脏中的“脾”相对应。脾有运化水谷、水液的功能,向全身输布精微物质,并有助于气血的生成和统摄。农历五月人体阳气达到最旺,火旺至极,所以阳气外散时,易造成津液亏虚、内里虚弱。而随着夏季的到来,雨水增多,湿气较重,脾喜燥恶湿,当外界湿邪侵袭,首犯脾脏,引发脾虚湿困,故而有“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脾为生痰之源”之说。内里阴阳失调,脏腑功能紊乱,气血失和,故致痰湿内生,外有暑湿交蒸,湿热弥漫,而脾主肌肉,湿热熏蒸肌肉,热壅肉腐,则发为皮肤湿疮。湿性重浊、黏滞,往往缠绵难愈。湿热加重,易湿热内积,心火重,小肠积热还引起口舌生疮,小便短黄,大便秘结。那么,进入五毒月

我们应该怎么 “ 避五毒” 呢?

节饮食,清心健脾

我们不要在酷热的环境里面停留太长的时间,及时补充水分,其中以温开水最佳,解渴能力最强,益气养阴。在日常生活中应不吃凉食,以免耗伤脾胃阳气,三餐规律,防止饥饱不均伤害脾胃功能。农历五月气温较高,食物容易腐败,所以尽量不要吃剩饭剩菜。均衡饮食,可稍微增加蔬菜水果的比例,同时避免辛辣烧烤类的食物。

吃粽子,健脾养胃

糯米是粮食中的佳品,具有很好的食疗作用。糯米具有补虚健脾的作用。用来包裹粽子的粽叶更有讲究,北方大都用苇叶,南方多用竹叶或荷叶,苇叶可清热生津、除烦止渴,竹叶可以清热除烦、利尿排毒,荷叶能清热利湿、和胃宁神。另配料大枣、花生、莲子、芡实等也都有滋补健脾功效。因此,粽子特别适合夏季食用。但因糯米粘滞,不可食用过多,避免引起消化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