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人群解“秘”有方
发布时间:2023-06-06 17:30来源: 未知“北平说”开栏语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脾胃在维持身体健康中起着重要作用。
广东省中医院脾胃病科张北平主任医师及消化道早癌中西医结合防治团队将通过本专栏定期推送消化疾病的养生保健及中西医防治知识,为您的消化健康保驾护航!欢迎持续关注。
70岁的陈大爷,平时大便秘结难解,3-5天才能解羊粪状大便1次,每次如厕大爷都得憋出一身汗,需非常努力才能解出少量大便,偶尔因为排便太过用力,还会出现便后滴血。
大爷到社区医院就诊后,考虑存在肛裂,社区医生给开了润肠通便的中成药后大便顺畅了不少,但大爷不太注意饮食,喜食肥甘厚味,不太爱吃蔬菜瓜果,因此便秘的症状常常反复。大爷听小区的李叔说芦荟胶囊还有番泻叶茶饮可以辅助通便,一喝大便就能排出来,因而陈大爷每天十分规律地服用芦荟胶囊,时不时小酌一杯番泻叶茶饮。起初他的大便还算顺畅,到后来不得不加大剂量才能达到效果,久而久之,即便是大剂量的“用药”,疗效也是越来越差,三五天解不出大便又成了常事。
饱受便秘困扰的陈大爷来到广东省中医院脾胃病科,在医生的建议下完善了结肠镜检查,镜下发现全结肠已大范围发黑,黑色素呈条纹状、斑片状沉着在结肠黏膜上,纵横交织呈网格状,状如“豹纹”,镜下诊断为 大肠黑变病。
医生辨证给予中药汤剂,并建议大爷停止使用之前的“排便药”,告诉他大肠黑变病一般是由于长期服用蒽醌类泻药(如番泻叶、大黄、芦荟胶囊、酚酞等)所致。叮嘱他注意饮食结构的调整,合理膳食,以清淡为主,多吃膳食纤维丰富的果蔬,多饮水,勿过食辛辣厚味,适当运动促进胃肠蠕动。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理,陈大爷终于解决了便秘的困扰。
日常生活中,便秘的发生是常事。便秘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找到病因、生活饮食习惯的改变结合合理用药才是解决排便难题的正确选择。对于一些特殊人群,便秘的产生和治疗有各自的特点,如 儿童、老年人、孕妇、糖尿病患者,他们为什么会便秘?又该怎么处理呢?特殊人群解“秘”
一、儿童
儿童便秘多与先天性解剖结构异常相关,如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先天性巨结肠等。此外饮食和药物因素也不可忽视,如果儿童的膳食中缺乏适量的膳食纤维或正在服用抗胆碱药、抗抑郁药、抗组织胺药等药物,也有可能导致排便困难。
儿童便秘的治疗选择:
①首先家长应重视训练患儿排便习惯,使患儿从婴儿期的反射性排便过渡到意识性排便,再转变为社会型排便。最佳训练年龄为27月龄后,餐后30-60min鼓励患儿排便,5-10min/次。
②合理饮食结构及增加饮水量,适量增加运动量,避免久坐久蹲导致肛门肌肉疲劳。
③容积性泻药(小麦纤维素)及聚乙二醇较为常用,其中聚乙二醇类可避免糖类泻剂及纤维素带来的胃肠胀气,安全性及耐受性更好。微生态制剂也可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如果已经有粪便嵌塞,家长可尝试选用开塞露或温生理盐水灌肠。
二、老年人
我国便秘人群中,60岁以上的患病率高达22%。 肠蠕动缓慢,直肠肌肉萎缩,张力减退,上腹部肌肉薄弱,排便无力,是老人发生便秘的主要原因。
其他常见原因还有:
①老年人 进食和饮水量均减少,由于牙齿松动、脱落、缺损,咀嚼功能减退,食物精细使粗纤维少,粪便的体积亦小,从而肠内停留时间长而变硬。
②老年人 有阿托品等解痉药物使用史,可使肠蠕动变慢;或为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如甲状腺机能减退、胆囊炎等,均可致便秘。
③老人 患有痔疮、肛裂等疾病,因恐惧排便时疼痛和出血,有意识地抗拒排便;或者不能独立如厕、需要他人协助排便、厕所设施不便利等因素,均可引起老年人便意抑制,诱发或加重便秘。
④有的老人 过分重视每天大便,如未解大便就焦虑不安, 造成精神过度紧张,反而引起胃肠功能失调,导致便秘。对于面临多病、丧偶或独居等问题的老年人,焦虑、抑郁等心理因素将导致副交感神经的抑制,钝化排便反射,诱发或加重便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