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天气预报网 > 天气生活 > 健康 >

一种来源神秘的致命真菌正袭来

发布时间:2023-04-20 16:26来源: 未知

2009年,在东京一名女性的耳拭子里发现了一种新的真菌。2016年,美国纽约的一家医院首次检测出这种真菌。如今,美国的28个州和哥伦比亚特区的医院中都发现有这种真菌存在。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称,过去的一年里,美国有2300多人感染了耳念珠菌,并且这种真菌一直在以“惊人的速度”传播。

早期的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导致全球气温升高,这或许帮助耳念珠菌演化到了能在人体内生存的程度。但这种真菌的起源仍然是个谜,它是在哪里出现的,为什么会突然出现,目前尚不清楚。

得克萨斯大学休斯顿分校健康科学中心和得克萨斯医学中心-赫尔曼纪念医院的传染病和流行病主任路易斯·奥斯特罗斯基称:“我们现在还没有确凿的证据,但气候变化或许能解释这个问题。”

下文中,科学家将解释他们对耳念珠菌的了解、气候变化如何让医院中的耳念珠菌病例激增,以及为什么今后还会出现类似的真菌。

什么是耳念珠菌?

像足癣这样的真菌感染很常见,但耳念珠菌导致的感染却较为罕见。耳念珠菌的感染会从体内开始,它们会在血液中繁殖,或让之前的伤口溃烂。

感染主要发生在免疫系统有缺陷并定期接受治疗的人身上——他们可能在医院接触到了病菌,并通过类似静脉注射途径受到了感染。

“你不会在健身房感染耳念珠菌,你的孩子也不会在学校感染耳念珠菌,但如果你是一个经常接触医疗系统的病人,就要小心了。”奥斯特罗斯基说。

耳念珠菌让人如此担忧是因为,它更难发现,更难治疗。奥斯特罗斯基说,标准的血液检测是检查感染最常见的方法,但有一半的概率检查不出耳念珠菌。规模较大的研究型医院和大学有更新的检测方法,可以查出血液中耳念珠菌的遗传物质。“但在别处很难找到提供这些检查的医院。”奥斯特罗斯基说。

检测出的耳念珠菌通常对抗真菌治疗具有耐药性,而且它的孢子能在体表存活数周之久。这意味着,即使你暂时摆脱了耳念珠菌也有再次感染的风险。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估计,大约30%到60%的耳念珠菌感染者死亡——但报告也指出许多患者之前就患过其他疾病。

奥斯特罗斯基认为,最近耳念珠菌感染病例激增,可能是因为新冠疫情期间医疗人员和药物出现短缺,医院不得不重复使用防护设备。

气候变暖下的新真菌

对真菌来说,人的体温通常过高,它们很难在人体里生存。但随着气候变化导致平均气温上升,热浪变得更加普遍和极端,真菌也许会演化出能够承受环境中高温的体质,也就有更大的几率在人体内生存。这是目前科学家最能拿出手的假说,以解释为何耳念珠菌会在一夜之间激增。

2019年发表的一篇论文推测,耳念珠菌将同时在三大洲出现,威胁人类健康。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传染病专家阿图罗·卡萨德瓦尔认为,导致耳念珠菌出现的共同原因是全球各地的气候在变暖。

卡萨德瓦尔称,“我们认为,这是气候变化导致的第一种真菌病原体。”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科学家在2019年发表的另一篇论文中指出,气候变化合理地解释了耳念珠菌的出现,但在没有更多研究的情况下,还不能确认罪魁祸首就是气候变化。

去年8月,奥地利的研究人员督促全球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来应对耳念珠菌的爆发。研究人员写道:“这些挑战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人类在传染病面前一直很脆弱。毫无疑问的是,我们在未来不得不面对和处理类似的威胁。”

这还不是最后的致病真菌

多年来,科学家一直警告称,气候变化将改变天气模式,使气温大幅上升,导致新疾病的出现。

自日本首次发现耳念珠菌以来的多年时间里,科学家记录下了更多证据,证明真菌感染尤其会因为更加极端的气候而传播。

2017年的“哈维”是一场大型飓风,因为气候变化影响,其带来的降雨规模更为剧烈。“哈维”袭击了休斯顿,造成大批居民无家可归——其中包括那些免疫力有缺陷的人,这使得他们暴露在倒塌房屋的潮湿废墟上长出的致命霉菌里。在美国西海岸,一种名为“山谷热”(Valley Fever)的真菌感染正在向北蔓延。当地出现的特大旱情让气候更加干旱,同时也让真菌孢子更容易向远处传播。

杜克大学的分子遗传学家阿西娅·古萨说:“高温可能导致真菌发生更大的突变,这才真的让人感到担忧。我们更担心飘散在环境中的真菌,它们的孢子会混在空气中被人吸入肺里。”

在1月和同事一起发表的研究中,古萨研究了常见于土壤中的新生隐球菌——感染这种真菌可能会导致脑脑膜炎或肺部肺炎,存在潜在致命危险。古萨的团队观察到,当新生隐球菌从30°C被加热到36.7°C时,这种真菌DNA中的基因更有可能发生跳移和变异。这些活动暗示了新生隐球菌具有适应更高体温的能力。

尽管这还只对新生隐球菌在实验室中表现的早期研究,但古萨说,这个结论对我们而言可能是一个更广泛意义上的警告。

“这项研究表明,温度逐渐升高时,新生隐球菌的适应速度要比我们预期的要快。这确实让人感到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