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经常打的“屁股针”,见效快又便宜
发布时间:2023-04-17 15:55来源: 未知今年60岁的刘阿姨不辞辛苦地拥挤在排队大军之中,然而她身体没有任何不适,常规体检结果也完全正常。
那为什么要在急诊室排队?原来刘阿姨之前听说每年输液两次,不但能预防脑血栓,还可以活血化淤,于是也跑过来“凑热闹”。
医生和她解释每年输液两次预防脑血栓的说法完全是谣言,但是刘阿姨却坚持要输液治疗。
没办法,最后医生只能和她说,最近流感多发,要是在医院输液容易感染,反正身体没有任何症状,还是等过一段时间。
听到这话,刘阿姨像是怕感染到什么病毒一样,拿起小包就往外走。
那关于网传的“输液防病”的说法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一、为什么现在很少打“屁股针”了?
临床采取的注射方式主要可分为这四种:皮内注射、皮下注射、肌肉注射、静脉注射。
皮内注射部位为前臂掌侧下段、上臂三角肌下缘等;皮下注射部位为上臂三角肌下缘、上臂外侧、大腿外侧等;肌肉注射部位为上臂三角肌、屁股、大腿外侧;静脉注射部位则在肘窝、手背、足背等。
之所以肌肉注射会在屁股或是手臂,这与人体免疫细胞有关。
免疫细胞遇到疫苗引入的抗原时,会将抗原输送到淋巴管,进一步传递到淋巴结。淋巴结接收到免疫信号,就会产生免疫应答,产生抗体。
因此为了让抗原更好船体,就要选择包含免疫细胞、并靠近淋巴结簇的区域,而我们的屁股及手臂比较靠近淋巴结簇,且肌肉比较厚实,扎针进去不容易伤到骨头和深处血管。
那为什么现在“屁股针”越来越少?其实是受多种因素影响——
减轻痛楚:屁股针头需要突破厚达3厘米左右的皮肤和脂肪组织,才能到达肌肉,然而屁股血管、神经丰富,每次打完针患者都觉得屁股发麻。
避免伤害神经:屁股内侧有一根坐骨神经,若打针技术不成熟或角度不对,可能刺激到坐骨神经,影响走路。
剂型变化:以前必须通过肌肉注射的药,随着医学的发展已经逐渐淘汰,现在很多安全性更高的药都无需肌肉注射。
不过屁股针并非完全消失了,肌肉注射在不宜或不能实施其他注射方式等情况下,仍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