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缓疾病进展超两年半?
发布时间:2023-03-24 02:30来源: 未知我的太太琼尖叫着,发了疯似的捶打她床上的那个“陌生人”。她既不安又害怕,“给我离开给这儿。给我出去!”
上述两段话,作为整本书的开头,被凯博文写在《照护》的前言,他是现代医学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
《照护》是凯博文“用一生的经历所写成的”。琼是凯博文的妻子,曾是哈佛大学中国语言文学教授。在他的笔下,琼是事业上的伙伴、善解人意的妻子和甘于奉献的母亲。直到她罹患阿尔茨海默病(简称“AD”)。
在琼不到六十岁的时候,得了早发型阿尔茨海默病,因为病情恶化逐渐出现失明、认知障碍、妄想、替身综合征等症状。阿尔茨海默病剥夺了她追求智识的能力,也击碎了她的生活。疾病对于家庭而言,影响之大,是一场注定以“失败”告终的战斗。
阿尔茨海默病目前尚无药可医,药物只能减缓病情发展。公开资料显示,全球范围内仅有六款阿尔茨海默病药物上市。2023年1月6日,仑卡奈单抗(Lecanemab)获美国FDA 加速批准,目前仑卡奈单抗在我国申报上市已获受理。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老年精神科主任李霞告诉时代周报记者,“目前已上市的药物能改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症状,仑卡奈单抗如果能够进入中国,可以给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提供更多的选择。但即使不依靠药物,通过早期筛查,越早干预对病人和家庭都更好。”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球约有5000万人患有痴呆症,其中阿尔茨海默病是最常见的类型,可能占痴呆症病例的60%至70%。如果有天亲近之人认不出你,生活无法自理,你该怎么办?
“照护”,从来不是单线叙事
晨曦的母亲罹患阿尔茨海默病已近十年,前期症状不太明显,直到核磁检查到大脑退化萎缩较严重了,六年前才确诊患有阿尔茨海默病。
母亲确诊后,如许多家属一样,晨曦在短时间内大量恶补了有关阿尔茨海默病的知识,即使当时能够搜集到的资料有限。在综合所能获得的信息后,她罗列了十大不同层面的准备工作,包括为房屋做适老化改造、母亲的财务处理、老人的心理建设等。
为更好地照顾母亲,她们搬到一处有温泉的养老居所。在配置防滑扶手、安装紧急呼叫铃、调整沙发高度等常规适老性改造外,晨曦做了更多针对阿尔茨海默病的改造,她认为这对后期的照护非常重要。
“随着病情恶化,她会辨认不出卫生间在哪里,或者不会使用家电了,所以需要做一些特别的设计。”晨曦向时代周报记者举例,“比如卫生间要设计得非常醒目,家里有各种白板、黑板和冰箱贴提示,如上面写着今天吃没吃药/饭,如果吃了,我们就在后面打个勾。”
药物治疗方面,晨曦回忆,医生曾提出较为激进的方案,希望通过前期的大剂量用药,延缓衰老退化的进程。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谨慎讨论后,她们采纳了医生的部分建议,逐渐增加药物剂量。
“因为是异地医保,母亲服用的药物当时还没有在异地报销目录中,刚开始需要找渠道才能购买到,基本都是自费。后来被纳入医保了,但我们服用一段时间后,发现有比较大的副作用,又逐渐减少剂量至停用。”晨曦表示。
在接受药物治疗的同时,她们也接受非药物干预,并感觉有所成效。晨曦观察,很多患者在确诊后不太与人沟通,逐步陷入封闭状态,会增加精神层面的问题。为避免这种情况,她带着母亲参加各种不同形式的照护训练,延缓脑部功能衰退的同时,让母亲感受社交氛围,保持精神状态的愉悦。
陪母亲参加训练无疑是辛苦的,“重要的是从中培养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