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些食物是不是更容易引起放屁?
发布时间:2022-12-15 21:25来源: 未知肠胃胀气是胡吃海塞的最直接后果之一,也是屁语连绵的直接原因。当我们谈论放屁时,我们往往会不知道或装作不知道该谈论些什么。
《新科学家》(New Scientist)杂志的特约编辑凯特·道格拉斯(Kate Douglas)不装,所以撰文直接回答了关于放屁的7个科学问题。
某些食物是不是更容易引起放屁?
答案是肯定的。不过众望所归的豆类并非唯一的“气功大师”,事实上,当我们吃下任何复合性碳水化合物时,肠胃胀气都会发生。
除了豆类,水果和蔬菜、乳制品、肉类、酒精饮料等食品中都含有复合性碳水化合物。(可以规避放屁声的食物真的太少了。)
这些化合物不会在能消化大多数食物的小肠中分解,而是直接进入结肠。在结肠内,它们被重达约2公斤的微生物群起攻之,包括厚壁菌(Firmicutes)和拟杆菌(Bacteroidetes),此二者可发酵顽固食物。
这一过程不可避免的副产品就是气体了。
当你纵情享受大餐时,肠道微生物格外活跃,因为碳水化合物摄入量格外多。需要指出的是,洋葱、干果、红酒和禽肉都含有硫酸盐——最有害的肠道气体由其参与的反应生成。
放多少屁才算正常?
测算屁量是个艰难过程,因为它极其倚赖诚实的美德。
在一项20世纪90年代的研究中,志愿者自己监测并报告自己的排气量,最终得到了“每天10~20次放屁为正常”的结论。不过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特里·博林(Terry Bolin)有不同发现:
男性平均每天放屁12次,女性放屁7次;次数差异可能是由于女性倾向于抑制放屁。
其他研究表明健康人每天排出0.4~2.5升气体;当然,并非所有的屁都由食物引起,大约一半来自吞咽下的气体。但无论怎样,食物对产屁量的影响都是巨大的。
调查发现,当普通人接受“易胀气型”饮食方案后,他们排放了2.5倍于平时规模的气体。
屁里有什么?
我们的鼻子无需训练便可识别“不同的屁有不同的味”,因为它们的成分各有不同。
那些装了不合适的假牙或钟爱碳酸饮料的人,放屁时可能排出更高比例的氮气和氧气——由呼吸系统从空气吸入。
除了氮和氧,其他成分包括氢气、二氧化碳和甲烷,主要由肠道细菌产生。
屁的臭味是怎么来的?
与香水一样,屁的气味也来自某些微量的刺激性分子。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肠胃胀气专家迈克尔·莱维特(Michael Levitt)将屁的有害性归咎于3种含硫气体:硫化氢、甲硫醇和二甲硫醚,加起来占总量的不到万分之一。
其中硫化氢负责“臭”,臭鸡蛋味的那种臭,甲硫醇有“腐烂蔬菜”的味道,二甲硫醚则赋予屁以“甜”味。
响屁不臭、臭屁不响是真理吗?
放屁声很像口哨声,而且通过后方的空气体积和压力越大,哨声越响亮。
神奇的是,竟有专业的“屁乐”大师将放屁声做成了艺术,搬上大剧院,并取得极大成功。其中最有名的是法国的“放屁狂人”派托曼(“Le Pétomane”),又名约瑟夫·波朱尔(Joseph Pojul)。
他从1887年开始为剧院观众表演放屁,通过肛门吸入空气并使其在压力下排出,以产生雷鸣般而又不臭的屁。
相比之下,音量低、压力小的屁的确是更臭更毒吗?大概是吧!
莱维特发现女性的肠胃胀气比男性含有更多刺鼻的硫化氢。
前文提到,女性也往往产生比男性更少的肠胃气,这可能是因为刻意抑制,更频繁地控制排放压力以避免引起注意。
上述两方面暗示我们,放屁的声量可能确实与其臭味强度成反比,即所谓的响屁不臭、臭屁不响。
屁真的易燃吗?
有些人的屁确实易燃。
英国雷丁大学食品微生物学教授格伦·吉布森(Glenn Gibson)建立了人体结肠的工作模型。根据他的说法,屁可分成两类,“有臭味的”或“易燃的”,大约1/3的人会放后一种,也就是甲烷含量更高的屁。我们肠道内有从母亲获得的能制造甲烷的细菌。
甲烷,又称天然气,无味且高度易燃。当甲烷浓度超过4%~5%时,爆炸就可能被触发。通常来说,风的作用会使屁与空气混合,将甲烷浓度快速稀释至安全水平。
然而,只要将一根火柴放在离源头足够近的地方,看似无害的肠胃气就会被点燃。
放出来比内循环更健康吗?
你的肠道每天都会产生高达20升甚至更多的气体,其中大部分不会变成肠胃气,而是被结肠内微生物循环利用,或被吸收继而随呼吸释出。
有证据显示,含硫化氢的肠胃气可防止肠道内壁发炎,或能降低肠病和肠癌风险。因此,把屁憋在身体里,似乎是件好事。
不过吉布森对此持怀疑态度:“硫化氢和氰化物一样有毒,应摆脱它。”
总的来说,专家们多认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肠胃胀气没什么可担心的,它反而是一种健康标志,表明你拥有健康的肠道细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