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为何喜欢挖鼻孔?这种行为会带来哪些潜在
发布时间:2022-11-10 23:29来源: 未知本着科学态度,关注健康,从不妄言,这是真的。挖鼻孔,可能会带来阿尔茨海默病和痴呆症的风险上升。这项研究的论文,发表在《科学》杂志的《报告》分册。挖鼻孔,是广大群众私下里经常做的事,怎么就被科学家盯上了呢?人们为何喜欢挖鼻孔?这种行为会带来哪些潜在的健康风险?又是如何与痴呆症扯上关系的呢?咱们现在就来解读相关研究的要点。
咱们地球人,在进化的过程中,积累了各种各样的嗜好,挖鼻孔,就是其中受到不同年龄、性别、籍贯者普遍偏爱的行为之一。1995年时,有1位研究经费充足的学者,对254名参与者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其中的91%,承认自己有挖鼻孔的习惯,部分参与者坦诚,自己平均每小时至少挖1次鼻孔。这种现象,令人生疑,如果只是为了清理鼻腔的污垢,不至于这么勤快吧?
当着别人的面,甚至是在首次相亲的时候,也会忍不住,顺着鼻孔挖出1条前干后温的鼻腔分泌物。为什么?这是人生必备的生理需求?还是阴暗心理的反应呢?有些大夫认为,因为鼻腔与大自然相通,会不时地受到外界污染物的侵袭,从而刺激鼻腔黏膜产生瘙痒,促使人们不自觉地伸手去挖。因此,挖鼻孔,不是贪图一时爽,而是,为了缓解鼻腔的不适感。起初,为了缓解生理不适而伸手,同时,也带来心理满足感,在大脑的奖惩机制调节下,产生依赖,发展为强迫行为,正式病名是,强制性挖鼻综合征。
关心群众的大夫们,从生理及疾病的角度,总结出了挖鼻孔的5宗原罪。第1宗,是引发感染,因为,随便一伸手,就带着几十万个细菌,会引起鼻炎或鼻窦炎等炎症。第2宗,是造成鼻腔出血,因为,鼻腔黏膜密布毛细血管,在机械性刺激下,会导致黏膜受损及出血。第3宗,是损伤鼻毛,破坏人体的第1道防御组织,削弱机体对病原体的抵御能力。第4宗,是导致鼻腔内感染。第5宗,是增加肿瘤风险。
最近,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的学者,通过研究肺炎衣原体,又为挖鼻孔增添了新的罪证。肺炎衣原体,是1种导致肺炎的病原全,主要感觉鼻腔黏膜和肺。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晚发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大脑中,存在肺炎衣原体DNA。澳大利亚学者,对小鼠鼻腔黏膜接种肺炎衣原体,结果发现,接种后的7天和28天,肺炎衣原体的感染,会导致阿尔茨海默病的关键发病调控通路紊乱,出现β淀粉样蛋白积累,从而促进痴呆症的发生与发展。这项研究,是首次证实肺炎衣原体可以直接通过鼻腔进入大脑,引发病变。
学者们认为,挖鼻孔或者拨鼻毛,会损伤鼻腔黏膜,从而增加相关病原体进入大脑的数量,引发类似阿尔茨海默病的病变。研究表明,年龄超过65岁的人,罹患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快速上升,环境暴露可能是重要因素,而细菌或病毒的侵袭,是其中的关键,而肺炎衣原体,不仅局限于呼吸系统,而且,还会诱发哮喘、冠心病、关节炎、多发性硬化症。因此,保护鼻腔黏膜,是预防相关疾病,降低疾病风险的重要措施。把手放下,别再挖鼻孔啦。
受到惊吓了吗?别着急。诱惑各位挖鼻孔的原因,是鼻腔瘙痒,降低疾病和痴呆症风险的措施,是保护鼻腔黏膜。把住这2个痛点,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为此,献计如下。第1条,加强防护,比如,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外出时,坚持防疫期间养成的卫生习惯,把口罩戴好,特别是空气质量较差的时候,更加需要阻止细小污染颗粒进入鼻腔。第2条,维护鼻腔清洁,如果鼻腔内部有污垢或鼻涕,可以用洁净的棉签清洁。如果鼻腔内部出现不易清理的硬块,可以使用生理盐水软化,也可以涂抗生素软膏,先湿润,再清理。第3条,使用空气加湿器,将室内湿度及温度保持到有益健康的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