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天气预报网 > 天气生活 > 文化 >

就到沛地拜见老子。孔子一见到老子,就畅谈仁

发布时间:2019-12-22 15:05来源: 未知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涌现出一大批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有重大影响力的思想家,其中就包括老子与孔子。

老子(公元前571年一公元前471年?),姓李,名聃,字伯耳,是道家学说创始人,著有《道德经》五千言,主张“无为而治”,以“道”来解释宇宙之间一切事物生灭变化,认为“道”为客观的自然规律,同时“道”又“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一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姓子,氏孔,名丘,字仲尼,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而不受礼遇,晚订修订《春秋》《易》《礼》《诗》《乐》《书》六经,其言论被弟子整理成书,后人称为《论语》,儒家思想创始人,主张“仁义礼乐”,“德治教化”以及“君以民为体”,在中国及世界文化史中影响深远。

 

 

据《庄子.天运》中记载,孔子五十一岁还没有理解“道”的真正含义,就到沛地拜见老子。孔子一见到老子,就畅谈仁义,老子就对孔子说:“人的眼睛一旦进入沙子簸糠,就会不舒服,头昏目眩,天地方向就会颠倒起来;被蚊虫叮咬,身体就会发痒,通宵不得安宁,造成不能安然入睡;仁义毒害人心,比这些更厉害。古代的至人,对于仁来说,只是把它作用借路的工具,而义只是临时暂住的场所,只可停留一时,而不可久住,时间久了,必然会生出一些事端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