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天气预报网 > 天气常识 >

冬天的时候雾凇是怎样形成的

发布时间:2020-12-21 14:32来源: 未知

雾凇又叫树挂,是一种很美的冰雪景观。雾凇的形成主要是由无数0℃以下但尚未结冰的雾气水滴随风在树枝等物体上不断聚集冻结到一起的结果。由于形成条件的限制,雾凇一般出现在我国北方地区,在南方的一些山区也能找到雾凇的影子,只要雾气中有足够冷却的水滴就能形成雾凇。

一、雾凇解析

雾凇指出现在寒冷北方的一种特殊的自然现象,形状呈晶状颗粒,它是由冰晶在温度低于冰点以下的物体上形成的白色不透明的粒状结构沉积物。温度低于零度的冷水滴,碰撞到同样低于冻结温度的物体时,便会形成雾凇。另外,当小到能一碰到冰冷的物体就能结冰时,也会很容易地结成雾凇或者形成雾凇的沉积物。雾凇之所以有典型的白色外表和粒状结构,主要是因为在组成雾凇相邻的冰粒之间有很多小气孔。而每个相邻的冰粒凝聚的速度和程度都是不同的,导致它们之间的凝聚力不是很大,很容易从附着物上掉下来,这也是雾凇的一大特点。被过于冷却的云环绕的山顶上最容易形成雾凇,它也是飞机上常见的冰冻形式。在寒冷的天气里,泉水、河流、湖泊或池塘附近的蒸雾也可形成雾凇。虽然人们都很喜欢雾凇形成的独特美景,但事实上,它有时候也是一种自然灾害。规模比较大的雾凇会把树枝或电线网压弯或压断,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便或造成损失。

雾凇有两种:一种是过冷却雾滴碰到冷的地面物体后迅速冻结成粒状的小冰块,叫粒状雾凇,它的结构较为紧密;另一种是由过冷却雾滴凝华而形成的晶状雾凇,结构较松散,稍有震动就会脱落。

二、吉林树挂

现在,几乎每个人都已经对它很了解。在中国,吉林的雾凇是最有名的。1987年,国家电影电视部决定拍《吉林树挂》,将吉林市这一特殊的自然景观搬上银幕,并送联合国对外宣传。北京科教电影制片厂在吉林市政府的支持下,到吉林市采访和拍摄,责成在本地从事研究树挂的气象科技工作者撰写脚本,将吉林树挂这一奇观作为旅游资源对外宣传。作者认为应该用它的学名“雾凇”为好,当时这一建议经研究被采纳了。可是那时候人们叫雾凇还不习惯,不少人感到陌生和别扭,说这种称呼不通俗,后经过解释、宣传,被部分人所接受。之后又在吉林市举办过几届雾凇冰雪节后,“雾凇”一词家喻户晓,而且名扬中外。

中国是世界上记载雾凇最早的国家,古代人很早就对雾凇有了许多的称呼和赞美。早在春秋时代(公元前770—公元前476),《春秋》上就有关于“树稼”的记载,也有的叫“树介”,就是现在所称的“雾凇”。“雾凇”一词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代(公元420年—公元479年)所编的《字林》里,其解释为:“寒气结冰如珠,见日光乃消,齐鲁谓之雾凇。”这是一千五百多年前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雾凇”一词。

吉林省的长白山是雾凇出现最多的地方,年平均出现178.9天,最多的年份有187天。

吉林雾凇与桂林山水、云南石林和长江三峡同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却是这四处自然景观中最为特别的一个。雾凇俗称树挂,是大自然中较为常见的现象,在中国和世界的许多地方都能看到它的身影,为什么偏偏吉林市的雾凇一枝独秀呢?

吉林雾凇仪态万方、独具丰韵,让络绎不绝的中外游客赞不绝口。然而很少有人知道雾凇对自然环境、人类健康所做的贡献。吉林雾凇正迎合了时下非常流行的一句话:“我美丽、我健康!”

每当雾凇来临,吉林市松花江岸十里长堤“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柳树结银花,松树绽银菊,把人们带进了如诗如画的仙境。江泽民同志1991年在吉林市视察期间恰逢雾凇奇景,欣然秉笔,写下“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之句。1998年,他又赋诗曰:“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树琼花满目春。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

美丽之外,吉林雾凇也有很多实际的用处。北方一些地方偶尔也有雾凇出现,但其结构紧密、密度大,对树木、电线及某些附着物有一定的破坏力。而吉林雾凇不仅因为结构很疏松、密度很小,没有危害,而且还对人类有很多益处。

噪音是现代都市生活给人们带来的一个有害副产品,吉林雾凇是环境的天然“消音器”。噪音使人烦躁、疲惫、精力分散以及工作和学习效率降低,并能直接影响人们的健康甚至生命。人为地控制和减少噪音危害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但是又有一定的局限性。吉林雾凇由于具有浓厚、结构疏松、密度小、空隙度高的特点,因此对音波反射率很低,并能吸收和容纳大量音波,在形成雾凇的成排密集的树林里感到幽静,就是这个道理。

吉林雾凇的特点、周期规律等还可反馈未来天气和年成信息,为各行各业兴利避害、增收创利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