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天气预报网 > 天气生活 > 文化 >

故宫博物院当年险被拍卖的风波

发布时间:2023-10-31 16:57来源: 未知

北京故宫博物院是明清两代皇帝的私人宫殿,是世界上最大的、保存最完整的木结构宫殿式建筑群,每年都吸引着数百万游客前来参观,欣赏这里的一步一景,了解这里的许多历史故事和传说。然而,就是这么一座意义重大的宏伟宫殿,当年还险些被拆,大量珍宝被拍卖,这件事还要回到1924年。

这一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末代皇帝溥仪被驱逐出紫禁城,各方势力开始或明或暗地对这座庞大的皇宫和里面无数的珍宝打起了主意。

为了保护这座古老的宫殿,11月5日,临时执政府下令成立“清室古物保管委员会”,由民国元老李石曾担任委员会长,易培基等15人为委员,负责清理清点留存在紫禁城的大量文物并处理一切善后事宜,并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初步清点出紫禁城文物约117万件,根据清室善后委员会统计后编订的《故宫物品点查报告》的数据和内容显示,其中包括远古玉器、书法名画、陶瓷、珐琅、漆器、金银器、金铜造像,及服饰、衣料、家具等等,真是万宝汇集,琳琅满目。


 

南迁前,正在装箱的故宫文物。

当时,李石曾考虑到,只有把故宫的建设事业逐渐引向公共事业建设轨道上,才能使故宫得以最大程度的保护,也能使其因对民众开放而焕发出新的光彩。而且随着清宫物品清点报告的公布,社会各界参观故宫的需求也日渐增多。于是又经过近一年的准备后,于1925年10月10日上午,紫禁城第一次向公众开放,并挂上了“故宫博物院”的匾额。易培基还向外发出了3500张请帖,邀请各界知名人士前来参观。

据说,当时的紫禁城展出的既有钟鼎彝器,又有宫廷瓷器,还有书画古籍等。在开放的前两天里,参观的民众竟多达5万人。人们拥挤着缓慢前行,都想一窥故宫的神秘,但这样热闹的场景、开展的盛况也就仅仅维持了一段时间。后来,受政局变动和人事更迭影响,故宫博物院经历多次改组,管理工作也面临着诸多困难。

到了1928年6月,北伐军赶走了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接管北平,故宫博物院也因此被接收。南京国民政府公布了北京故宫博物院理事的任命名单,李石曾为理事长,易培基为故宫博物院首任院长,同时还公布了《故宫博物院组织法》《理事会条例》两个法案。眼看着故宫博物院及大量国宝的管理工作逐步走向正轨,局势却又发生了转变——国民政府对如何处理故宫文物有了分歧。一位叫经亨颐的国民政府委员认为清朝遗留下的不详之物,是封建社会的代表,提议“废除故宫博物院”,将所藏文物拍卖掉,理由如下:

一是故宫博物院名称不通。“故宫”二字,“很有怀念的意思”,应该叫“废宫”才对,故宫博物院也应改名为“废宫奢品陈列所”。二是故宫博物院“简直可以说是一种莫名其妙的机关”。博物院应该“博”,但故宫所藏都是皇帝用的东西,故宫博物院的研究也是为当皇帝服务的,“既不博,又不合用”,设立这个机构“岂不是预备哪个将来要做皇帝,预先设立大典筹备处吗?”三是故宫博物院难免有黑幕,将来珍品会变成赝品。四是皇宫是“天字第一号逆产”,既然是逆产,就应当拍卖,且买的人必多,可聚得巨款,也可急国家发展之需,还建议在南京新建一座中央博物馆,“博物”,该卖的卖,该存的存(存到新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