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天气预报网 > 天气生活 > 文化 >

不明觉厉与明而觉厉齐飞

发布时间:2023-10-22 15:26来源: 未知

提起杜甫,内心里不禁涌动着一种为文的敬仰。作为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一生写过一千四百五十余首诗,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其诗歌被称为“诗史”,其名号被尊为“诗圣”。而笔者尤感亮眼的是,杜甫青壮年时曾两次游历山东,写过八首带有山东色彩的诗作,其中《望岳》诗中的“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陪李北海宴历下亭》中的“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分别成了省城《齐鲁晚报》的“青未了”副刊、《济南时报》的“海右”副刊名号,既见文化底蕴深厚又具鲜明的地标特色。故杜甫至于笔者,专享的是“诗圣”的崇拜,文人的崇拜。尽管他在唐肃宗年间曾官左拾遗,后入蜀做过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其为“杜拾遗”“杜工部”,但与其煌煌诗作相比,他在官场上的那点事儿,一直被忽略不计了。

然而,当孙小潭、孙锡刚父女的新书《杜甫:诗中的病》映入眼帘时,却令笔者眼前一亮。长期阅读写作的实践,让我生发出的第一反应是一个赞词:“不明觉厉”。因为此书既颠覆了烙印于我心的杜甫元素符号,也突破了杜诗作为显学研究的传统通常模式,如同鲁迅先生那句名言:“孔雀开屏固然美丽,但却把屁眼给露出来了”,见常人之未见、成常人之未成。这无疑是一种研究的功力,一个慧眼独具和与众不同。亦即是说,仅就《杜甫:诗中的病》这个书名,便有一种抓人眼球、诱人想读的感觉。

当我带着新奇与惊喜几乎一口气读完了这本30多万字的新书时,一种“明而觉厉”的享受又横空而出。这本书是在孙小潭硕士论文《杜甫的以“病”入诗》的基础上充实完成的,书中所引用的材料,不管是杜甫的生活及其诗歌,还是相关的药物药理、病名病理等等,都在坦陈与刻绘中游刃有余,在对杜甫自我把脉式的诗作解析中浑然天成,展现了文化美感与康健雅正气息的追求,告诉了读者一个不一样的杜甫:他既是一位病者,也是一位医者;既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圣,又是一位胸怀天下的仁人。从而使杜甫这个历史人物,形象更丰满,印记更深刻。这无疑是这本书的一个重要价值看点,一个文化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