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天气预报网 > 天气生活 > 文化 >

弦歌不辍 薪火相传

发布时间:2023-06-27 01:43来源: 未知
文化传承离不开具体的人。正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坚守和努力,让那些文物、考古遗址、传统手艺重焕光华。本版刊发4位文化文物工作者的故事,分享历史文化遗产传承发展进程中弦歌不辍、薪火相传的动人篇章。

 文物保护有“黄金时间”,我停不下脚步,总想着如果自己快一点、再快一点,就能留住更多宝贵的文化遗产。

  周四刚刚出差返回湖北荆州,周五接待前来考察的外省文物专家,周六又要赶往机场,长沙、成都、兰州、南京……哪里有简牍急需修复,哪里就有方北松忙碌的身影。这样的生活,他已经习以为常。“我一年大概有一半时间在外地跑,有时一天能接六七十个电话。”方北松淡然地说。

  方北松是湖北省荆州文物保护中心主任,知名竹木简牍文物修复专家。据统计,全国80%左右的饱水简牍都在荆州文保中心修复。由于各地待修复的简牍太多,荆州文保中心干脆在长沙、兰州等地设立了7个工作站,但依然供不应求。

  走进简牍工作室,首先看见的是由保鲜膜覆盖的两座湿润“小土山”。“这就是简牍刚出土的样子。竹木简牍是有机物,比青铜器、陶器、瓷器等无机物更容易腐朽。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的竹木简牍,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能在地下保存至今,靠的是饱水缺氧的环境。文物出土后与空气接触,氧化风险高,表面变成漆黑一片,上面的字迹就无法辨认了。”方北松说。

  许多简牍进入工作室时,已是黑色,甚至变得柔软糟朽,轻轻一碰就可能断裂、粉碎,修复后恢复了竹木本色,字迹清晰可辨。“这就是修复工作的神奇,其中最关键的是脱色、脱水两道工序。”方北松笑着介绍。所谓脱色,就是将竹木简浸泡到化学药剂中,让竹木恢复本色,却对墨迹无损。所谓脱水,是通过药剂将竹木简中饱含的水分子置换为其他分子,让简牍能够脱离水环境,且更加稳定、坚固。

  能实现目标且不伤害简牍的化学药剂是什么?进行化学反应时,药剂的浓度、配比及环境温度多少才最合适?

  1988年,方北松从武汉大学分析化学专业毕业,来到荆州博物馆文物修复室工作。荆州博物馆挖掘、整理、收藏了大量文物,尤以漆木器、青铜器、简牍和丝织品闻名,这些方北松都修复过。为了更好地修复简牍,他进行了成千上万次实验,终于在2002年前后找到了竹木简牍脱水、脱色的最佳方法和最佳药剂。这两项技术相继荣获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创新奖一等奖、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3年,荆州文保中心从荆州博物馆分离出来,成为一个事业单位。在方北松的带领下,中心完成了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湘西里耶秦简、荆门郭店楚简、阜阳汉简等重要文物抢救项目,专业修复人员也从最初的5人增加到50多人,服务对象遍及20多个省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