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天气预报网 > 天气生活 > 文化 >

中国瓷器研究在西方的肇建

发布时间:2023-03-01 01:00来源: 未知

16世纪以来,中国的外销瓷成为了欧洲贵族和富商所追捧的器物,并形成了“中国风”的热潮。到19世纪中期之后,随着科学主义精神的兴起和中国本土瓷器的大量外流,以英法两国为主的欧美学界开始了对中国瓷器的系统化研究。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学者们集中关注于瓷器的定义和分类等问题,并提出了“元青花”“过渡期”和“空白期”等沿用至今的概念。本文通过对这一时期学术史的梳理,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瓷器研究作为一个学科在西方的建立过程。
近年来,随着海上丝绸之路考古和海洋考古的日益开展,中国外销瓷成为了新的研究热点。自唐代以来,中国与世界的大宗瓷器贸易就已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开始。无论是丰富的沉船出水文物还是相关的历史文献记载,都表明了中国瓷器在东南亚、东亚、西亚、非洲等地区具有广大的辐射范围。但对于欧洲而言,中国瓷器到16世纪才直接传入。

元 青花缠枝牡丹纹鱼龙耳罐 大英博物馆藏

中国的制瓷历史源远流长,到了20世纪20年代,西方考古学理论被引进中国。中国的古陶瓷研究才逐渐从只关注鉴赏和收藏的路径,转向考古学意义上对古代陶瓷的学术性研究。而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以法国和英国汉学家及收藏鉴赏家为代表的国际学界已经开始对中国瓷器的一些重要问题,包括产地、原料以及制作工艺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和系统的研究。从某种意义来说,中国陶瓷研究真正具有学术意义的范式可能是源于海外的,处于全盛期的英国学者们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当时学者们对瓷器的基本概念、分类、断代标准以及特殊阶段的划分等,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我们今天进行瓷器研究的基础。虽然陶瓷研究是考古学研究领域的一大热门,但对海外陶瓷学术史的研究还缺乏关注。因此,本文拟以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叶的西方学者对中国瓷器的论述和研究为中心,重构中国瓷器研究在西方建立的过程,并呈现当时学者对相关核心问题的思考及探究。因其中所涉资料繁多,难免挂一漏万,尚祈方家教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