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天气预报网 > 天气生活 > 文化 >

。我们采访了3位长期参与长城保护的年轻人,听

发布时间:2023-02-25 13:44来源: 未知

巍巍万里长城,历经千年风雨。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标志,也是祖先馈赠给我们的宝贵遗产,需要世世代代保护好、传承好。

  近年来,随着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推进,长城保护与研究的力量日益壮大,其中有不少年轻人的身影。他们甘坐“冷板凳”,用丰富的专业知识、饱满的青春热情投入长城保护工作,让古老长城在新时代焕发出新活力。我们采访了3位长期参与长城保护的年轻人,听他们讲述自己与长城的故事。

  ——编 者

  尚珩:

  了解长城,保护长城

  在北京平谷将军关长城进行考古发掘,去延庆八达岭长城录制《跟着书本去旅行》节目,赴山西大同拍摄关于长城的纪录片……2023年伊始,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尚珩的日程排得满满当当,在长城沿线奔波忙碌。

  尚珩对历史文化的喜爱始于儿时。1991年,7岁的尚珩第一次登上长城。“一口气走到了八达岭长城的北八楼。”时隔多年,尚珩依然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城墙蜿蜒曲折,一眼望不到头,非常雄伟!”

  此行激发了尚珩对长城的浓厚兴趣,他开始搜罗书本和报纸上关于长城的各种信息。1999年国庆节,在家人陪同下,15岁的尚珩第一次徒步走“野长城”,每天从天亮走到日落,晚上在村里借宿。从古北口走到金山岭,再走到司马台,整整走了3天。“有时走一天都见不到一个人,虽然很累,但沿途看到历经沧桑的长城呈现的古朴、自然之美,十分震撼。”尚珩感慨。

  2001年,尚珩写了一篇黄草梁长城的游记,打算发到网上,无意中搜到了由志愿者自发组建并运营的公益性网站——长城小站,发现里面有大量长城的图片和资料,让他大开眼界。尚珩随后加入长城小站,一有时间就和网友们去爬长城,那些断壁、残垣、碎石,甚至常人不屑一顾的破砖墙,都让他流连忘返。20多年来,他徒步考察了北京、河北、天津、山西、陕西、宁夏、内蒙古等地的长城,行程超过3000公里。

  在一次次行走长城的过程中,尚珩感受到保护长城并非易事。“长城体量大、分布广,所在区域绝大部分经济还不发达。”尚珩坦言,“老百姓总觉得那些土垄子、破城墙,没啥好保护的。”

  “要保护长城,首先得了解长城。”2007年,得知山西启动长城资源调查,正在山西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就读的尚珩主动报了名。在两年多时间里,他跟着调查组跑了十几个县、几百座烽火台,初步明确了长城烽火传报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