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天气预报网 > 天气生活 > 文化 >

李承乾为何不再等些时日发动政变

发布时间:2021-12-27 22:06来源: 未知

  (一)、纵使呵护备至,仍旧难逃父子反目

  李承乾出生时,就自带主角光环。他的名字是由唐太祖李渊起的,一岁乃为恒山王,八岁以"丰姿峻嶷、仁孝纯深"正式成为太子。

  到了十二岁那年,获得"於东宫上启,令承乾断决"听讼大权。太宗皇帝为其寻遍名师,助其成才。

  而李承乾生病时,太宗亲自差人去遣僧人道士为其祈福,可以说李承乾的人生一帆风顺。

  1. 宫变失败,流亡黔州

  从小在温室中长大的李承乾,并未经历过风雨的摧残。他有父亲的照顾,母亲的呵护还有接踵而至的权力。不过,这也造成了他性格扭曲。

  因为李世民对其太过疼爱,使得李承乾认为,父亲就只能对自己一个人好,同时他自幼就被灌输是未来皇帝,所以,他对太子这个位看的很重。

  魏王李泰乃是李承乾同父同母的亲弟弟,此人文采斐然,当初还主持著成了《括地志》。李世民十分欣慰,他为自己的儿子感到骄傲。

  于是将这本书收纳进了《藏书阁》,还不停的赏赐李泰各种各样的金银珠宝,规格甚至超过了太子。

  李承乾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本能的认为,自己品行不端,或让父亲有了易储的想法。所以,他开始策划暗杀事宜,但是并未成功。

  李承乾索性一不做二不休,直接联合了侯君集等人,意图发动宫变,直接逼父亲退位。

  李世民那是何等的人物,怎会被这种阵势吓到。李承乾再一次的失败了,然而他却没有落得极刑。

  太宗皇帝接受了"陛下上不失作慈父,下得尽天年,即为善矣",这个说法。只是将李承乾贬为了庶人,外出流放,此外再无半点惩罚。

  他去世的消息传回京城,李世民伤心欲绝,并作"芳菲夕雾起,暮色满房栊"以示哀思。

  2. 皇位可待,而又急不可耐

  历史上太子主动谋反发动政变的,都是眼见皇位无望,而又不想丧失权力。所以,才选择冒险一试。而李承乾,并未被逼到绝路上。

  更何况,李世民对他是呵护有加。十二岁就独占听讼大权,此后还给了他监国之权。当年,李承乾的嫡长子出生,太宗甚至一度想要大赦天下。

  但思来想去还是决议给囚徒们罪减一等。可见,太宗对这个大儿子和大孙子都十分的重视。他有三宫六院,子孙无数,不过能够得此殊荣者,少之又少。

  明眼人都知道,李承乾一定是未来的接班人。可当局者迷,只有他不自信。不愿意看到弟弟争宠,害怕失去皇位。

  倘若他什么也不做,那以后肯定是大权在握。而且父子情深,从他政变失败以后的处境以及李承乾去世李世民的悲伤来看,太宗对这个儿子感情很深。

  而若是学着父亲斩杀了兄弟,江山怎么也不会到他手里,李世民根本就不是会低头的那种人。那么,李承乾为何不再等些时日,他究竟是有什么苦衷?

  (二)、高处不胜寒,胆大者夺权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古代家天下的思想根深蒂固。统治者理所当然的认为,整个江山就是自家的私人财产。

  而太子,就是这份遗产的继承人。李承乾生于帝王之家,从小在保护中长大,他既谙权谋诡辩而又显得有些幼稚。

  1. 不想"煮熟的鸭子再飞了"

  他在襁褓之中就成了王,而刚刚八岁成了太子,十二岁有了听讼之权,后来又开始逐步的监国。

  这种种荣耀,都是在告诉李承乾,他是这个国家未来的主人。而李泰的出现,让他感受到了危机。自己的父亲,居然不再疼爱自己。

  而且,李泰所享受的待遇,也要高过自己。李承乾,自然而然的就认为太宗皇帝想要易储。朝野中的大臣们,也曾经屡次上书,指明自己的不足之处。

  还有人将李承乾直接比作秦二世。李泰的得势,让李承乾彻底的慌了。他害怕自己无法如愿以偿的继承大统,所以他不允许太子之位,有竞争者的存在。

  而李泰方面,也在处处争宠邀功,力压李承乾一头。太子眼看着太平往弟弟那边倾斜,大臣们也在不断的劝谏"太子国之本也,伏愿深思远虑,以安天下之情"。

  尽管李世民明确表示,绝不废长立次。但李承乾一直惴惴不安,他想不出更好的办法,只得选择将其杀害。

  当事情败露之际,李承乾又以为父亲会杀掉自己,以为自己再也没有退路。索性,眼一闭,心一横,做出如此大逆不道之事。可通过观察太宗皇帝的种种举动,他并没有换太子的意思。

  2. 太宗有意压承乾,岂料太子兵戎见

  李世民的皇位就是夺来的,这让他更加珍惜父子关系,也使得他留下了心理阴影。他在照顾李承乾的同时,也在时时刻刻的提防着其再来一出玄武门之变。

  毕竟,那些太子掌监国之权,身边也有很多能力极强的幕僚,所以太宗皇帝害怕李承乾会架空自己。

  他对李泰好,一方面是出于孺慕之情,另一方面就是告诉文武百官,李承乾还不一定是太子呢,你们先别忙着跪舔。

  所以,他当时其实是在故意的制造纷争。就像康熙晚年,他亲手炮制九龙夺嫡一样。尽管李世民知道兄弟相残的痛苦,可是为了紧握大权,他不得不如此做。

  此外,他标榜李泰也是为了给李承乾敲敲警钟。让他明白,天下还不属于其。太宗可以从谏如流,但是决不允许有能够与自己相抗衡的势力存在。

  别看李承乾是太子,但天下是抢来的,有能力者上位。李承乾不明白,此时的他应该不争,不争便是争。如果急于求成,反而会落得一败涂地。

  (三)、难堪大任,自身的心理问题

  李承乾虽然身边有名师辅导,但自己经历的朝堂风波终究还是太少。有那么多为他遮风挡雨的人,使其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做"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他仗着自己太子的身份,胡作非为,想一出是一出,同时也从不在乎自己的名声,不在意大臣们的看法。

  1. 自负式的自卑心理

  李承乾的行为很不检点,他平日里的吃穿用度已经超过了李世民,同时他还有龙阳之好,喜爱男宠。大臣们劝谏的方式十分激烈,也让他产生了叛逆心理。

  别人越说什么,他越不听。这自然引起了文武百官们的不满,痛斥李承乾的劄子堆满了李世民的桌案。

  李承乾对此全部知悉,不过依旧是我行我素。后来他身患脚疾,走路颠簸。在古代帝王的形象就代表着国家的形象。

  倘若外国使节到来,看着大唐的皇帝是个瘸腿,又该当如何评价。因此,李承乾开始由极度自信,转变为极度不自信。

  此时的李泰,又站出来争宠,李承乾感觉,父亲一定是听信了那些大臣的谏言,开始谋划易储之事。自己干脆先下手为强,断了太宗的后路。

  2.我行我素,未能着长远计

  因为朝堂上对他的风评一直不好,再加上李世民屡次抬举李泰,因此李承乾认为自己已经失势了。

  不过他没考虑过,自己的品行是否端正,是否应该不顾一切的只为了自己。也没有考虑过,李世民这是不是在历练他。

  太宗皇帝辛苦培养了二十年的接班人,又怎么会说废就废。而且,大臣们提出易储不是一次两次了,哪次不都是被太宗皇帝义正言辞的反驳掉。

  当然,李承乾造反,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觉得父亲不再疼爱自己。其实不仅仅是妃子之间会争风吃醋,皇子们亦是如此。

  因为太宗对他太过于溺爱导致李承乾有些忘乎所以。他觉得父亲疼爱自己那是理所应当,不应该把这份爱转移到他人身上。

  而李世民疼谁,爱谁,那么此人很有可能就是未来的接班人。所以,李承乾的造反,也可以理解成一个儿子的报复。

  他认为自己是嫡长子,父亲就该专宠其一人。他要用实际行动,让父亲后悔。可怜天下父母心,太宗多次用实际行动向李承乾证明了自己不会废除他。

  当所有人都在商量易储的时候,太宗义无反顾的将魏征调拨给了李承乾,为的就是堵住天下人的嘴,为的就是让这个大儿子能够睡个安稳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