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天气预报网 > 天气生活 > 文化 >

古人在冬天如何取暖

发布时间:2021-12-22 20:34来源: 未知

  冬季无论是集中供暖还是空调制热,取暖成为大江南北人们的共识。在没有现代暖气和空调的中国古代,古人是用什么方法来取暖,度过漫漫寒冬的呢?

  4600年前就有“地暖”

  人类的悲欢不一定相通,但冷热感知基本相同。生活在距今28万年前的辽宁营口金牛山人经过长期摸索,就已经学会在火堆旁堆垒圆形的石头圈,用以保存热量取暖。距今4600年前的仰韶文化姜寨遗址的先民们,则把金牛山人在山洞中点燃的火堆转移到屋内。姜寨人会在房屋中心挖出一个小坑,四周垒上砖石,中间用以做饭、取暖,这就是最早的火塘。

  从凸出地面的火堆,到凹进地面的火塘,一凸一凹之间,是先民保存热量取暖的远古智慧的进化。火塘烤热地面,使房间和人体逐渐暖和,可视之为最早的地暖原型。

  早在魏晋时期,东北就已有用“火炕取暖”的记载。清朝定都北京后,将白山黑水间的“火炕取暖”发展为紫禁城的“火地取暖”。工匠在宫殿下面铺设地下火道,在殿外一人多深的坑洞(即灶口)烧炭,使热气通过火道传导到殿内地面,不但散热面积大,热量均匀,实现地暖的功能,而且没有烟灰和粉尘污染。

  秦王洗澡有壁炉

  寒冷冬日,让人最难下决心之事莫过于洗澡了。但在战国时期的秦国咸阳宫殿中,秦王却不难下这个决心,洗澡可以随时安排。这不是因为秦王意志力强大能战冷风斗寒气,而是当时的建筑师们为他设计了大型取暖设施——壁炉。

  1974年,考古学家在秦都咸阳挖掘了战国时期的一号宫殿建筑遗址,这座宫殿除主体建筑外,还有卧室、过厅、浴室等。正是在浴室里,考古学家发现了我国最早的壁炉。

  秦宫壁炉宽1.2米,纵深1.1米,高1.02米。炉身用土坯砌造,炉膛为覆瓮型。这种造型可以让热气在炉膛内充分回旋,也便于炉烟迅速排出。炉口前有灰坑,炉左侧则有存放木炭的炭槽,这一设计可以有效延长木炭燃烧时间,使室内长时间保持较高温度,不至于秦王还没洗完澡,温度就降了下来。否则君王一哆嗦,后果很严重。

  被中香炉有多巧

  据《西京杂记》,西汉人丁缓发明过取暖用的球形小炉,因“可置之被褥中”,人称“被中香炉”或“卧褥香炉”。

  香炉的结构设计类似今天飞机、轮船上使用的陀螺平衡仪,其球形外壳和中心的半球形炉体之间有内外两层同心圆环。炉体在径向两端各有一根短轴连接,支撑在内环的两个径向孔内,使得炉体能自由转动。

  通过这一设计,内环能支撑在外环上,外环可以支撑在外壳的内壁上。炉体、内环、外环和外壳内壁的支撑短轴依次互相垂直,加上炉体本身的重力作用,可以使得香炉无论如何翻转,“炉体常平”,炉口总能保持水平状态,炉体内的火炭断不会倾覆外泄而带来皮肤烫伤或引燃被褥的危险。临睡之前,让此香炉在被子里尽情翻滚,便可祛除被褥中的寒气,暖暖地一觉到天明。此香炉不仅可以取暖,还可以用来熏香,因此又称“香薰球”“薰球”。

  百姓御寒用纸衣

  无论是帝王标配的地暖、壁炉,还是文人雅士的“被中香炉”、暖席,都不是平民人家能够消受的。尤其是在棉花尚未大规模种植、消费的唐宋时期,百姓御寒取暖只能另辟蹊径,那就是穿纸衣、盖纸被。

  现代又轻又脆的纸肯定不能用来做衣服、缝被子,但唐宋时期的纸张多是以树皮为原料的皮纸。尤其是楮树皮纸,拉力强,耐折耐磨,坚韧敦厚,在控制好厚度和打浆度的基础上,是制作纸衣、纸被的上等材料。古人将楮树皮蒸煮后,加入胡桃和乳香增加其柔韧性,压实加工做成厚纸,在里面纳进麻絮等,便可根据需要裁剪成纸衣、纸袄、纸被等御寒衣物。

  宋代造纸业发达,官府经常在天寒时节给流落街头的乞丐发放纸衣、纸被。一些文人也喜欢纸衣、纸被绵软白净的特点,以穿纸衣、盖纸被为时尚雅号。

  供暖费发多少

  古人冬天取暖的燃料费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古代官员俸禄结构中的“柴直银”就相当于今天的供暖费。

  宋朝及之前的供暖费基本上是实物发放,以宋朝为例,朝廷每年从农历十月到次年正月为官员发炭用以取暖,宰相可领4000斤,其余官员根据级别每人可领2000斤、600斤、400斤、200斤不等。

  明朝改用银两为官员发放取暖费,称为“柴薪银”。但明清时期,皇宫大内的皇家人员仍然是领用实物木炭用以取暖,明朝的“惜薪司”、清朝的“营造司”都是负责购买、发放木炭的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