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天气预报网 > 天气生活 > 文化 >

陈玉聃评政治的悲剧观

发布时间:2023-11-03 00:13来源: 未知

《政治的悲剧观:道德、利益与秩序》,[德]理查德·内德·勒博著,陈锴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23年1月版,439页,128.00元

2008年,笔者在撰写关于修昔底德国际政治思想的博士论文时,第一次注意到了勒博的名字。我惊讶地发现,在空洞地将修昔底德奉为学科祖师、却鲜有人真正完整阅读修昔底德的西方国际关系学界,竟然有这样一位学者,以不亚于历史学家的语言能力和专业素养,对古希腊先贤进行了极为丰富而细致的考察,其观点往往别出新意而又有理有据,时常令人拍案叫绝,成为我文中引用最为频繁的文献作者。现在看来,作为国际政治专业的博士生,误打误撞之下才识得勒博之名,未免有孤陋寡闻之嫌。然而回想之下,在当时的国际关系理论教学中,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仍是中流砥柱,温特式建构主义方兴未艾,国内学界似乎的确甚少对勒博的引介。2011年,唐世平教授在学术致敬系列文章中断言:“在国际关系领域,如果让我列出在这个世纪已经成就大师水平的学者,目前为止我只会列出一个人——勒博”;不知是否因为如此之高的评价,勒博在国内研究者中,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他的著作也开始陆续译作中文出版。

勒博第一部被引入国内的译著,是其学术代表作《国际关系的文化理论》,此书中译本不仅数次修订再版,译者陈锴博士还再接再厉翻译了勒博与他人合著的《告别霸权!》一书。除此之外,以《国际关系的文化理论》为基础的《国家为何而战》,以及勒博1981年的经典之作《和平与战争之间》和2018年的新著《避免战争,缔造和平》,也都相继被译作中文。按照唐世平教授对其学术生涯的梳理,《和平与战争之间》与《避免战争,缔造和平》两书分别属于勒博早年(1960年代至冷战结束)关注现实的阶段和近年(2016年至今)重归现实的阶段,而出版于2008年的《国际关系的文化理论》和2010年的《国家为何而战》,则来自于其学术生涯的巅峰期(2003至2016年)——在此期间,他致力于构建新的具有恢弘历史视野的国际关系理论。之所以这一“巅峰期”始自2003年,是因为该年勒博出版了《政治的悲剧观》一书,由国际政治思想史的经典文本出发,开启了对大理论的反思和重构。令人高兴的是,二十年之后,这部里程碑式的著作终于推出了中译本,使国内读者得以了解勒博充满个性和魅力的深刻洞察。

《政治的悲剧观》以对“古典现实主义”三大巨匠修昔底德、克劳塞维茨和摩根索经典文本的细致解读与阐发,探求政治亘古不变的核心主题。在某种意义上,此书也已成为经典,值得读者自己去咀嚼品味。因此,本文不拟对其具体内容进行摘要式的介绍,而是重在展现其理解政治和书写政治的新意所在,以及后续的学术进展。

一、如何理解政治

政治的本质是什么?千百年来,思想家做出的论述庞杂丰沛,不计其数。自近代以来,政治作为一门学科,不仅日渐独立、边界日益清晰,也愈发趋近科学;在此背景下,“政治”概念失去了以往的丰富性和模糊性,变得单一而规整;“何为政治”似乎是一个已有标准答案、无需再行思考的问题,人们关注更多的是政治的运作和测量。

若进一步着眼于国际政治学,摩根索在《国家间政治》中的言辞早已被学界奉为圭臬:政治是一个自主的领域,其主旨是“以权力界定的利益”,核心问题是“政策如何影响国家的权力”。不过,人们往往忽略的是,摩根索随即便指出,政治现实主义者完全意识到,除政治准则之外,经济、法律、道德等其他准则也同样存在且不无影响;只不过作为政治学者,他们必得将其他准则置于政治——以权力界定的利益——准则之下。以“权力界定的利益”为关键要素,简化抽象现实,以便从政治学的学科角度进行研究,这就譬如将复杂的实景根据需要,以交通、水利、旅游等为关键要素,绘制各个种类的地图,以便观察分析;然而,若学者们将国际政治纯粹地理解为权力和利益之争而不问其他,那就无异于削足适履,将地图等同于实景了,既偏离了政治现实,也偏离了摩根索博大精深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