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天气预报网 > 天气生活 > 文化 >

以及“以其人之道”向西方证明的需要

发布时间:2023-10-17 00:15来源: 未知

与之相对的,正是中国哲学的不被认可的处境。安乐哲曾在加拿大一家诊所提及自己的的研究领域是中国哲学,医生竟然“惊奇地笑出了眼泪”。为了改变西方哲学传统中这种顽固的偏见,安乐哲致力于发扬光大中国古代哲学文本的深意。

或许是中西哲学的差异,以及“以其人之道”向西方证明的需要,有些读者阅读安乐哲早期的著作,可能会有“过度阐释”“支离破碎”的直接观感。

而在多年深耕之后,安乐哲终于找到了一以贯之的理解早期儒家经典的最佳方法——那就是他自成一格的角色伦理学,其核心即是如何理解“人”的问题。

安乐哲最新力作《成人之道》

不是用熟知的西方伦理学范畴去“套”儒家的文本,而是用儒家传统自身的概念词汇来讲述,以彻底避免被削足适履地理解——这在我们旁观的读者看来,就像是经历了“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仍是山”的升华。

这本新作在理论和文本之间找到了绝佳的平衡(或者说是双向诠释),不管是自诩深谙中国哲学的读者还是门外“小白”,都不免心有戚戚、击节赞叹。

1

儒家经典遇上“角色伦理学”

对于许多中国人而言,早期儒家例如《论语》,就像是过时的道德教训,尤其是在经历了“三纲五常”“礼教吃人”的历史之后。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翻译成英语的《论语》,失去了语言之美和其中深意,如同寻常的道德箴言。

而安乐哲则开门见山地告诉你,那些条条框框、那些生活准则并非根本,这就像是生活中的诸多角色及其规范,不是让你刻板地去遵从这些前人的指引,而是要有意识地自觉承担起来。

这种人生态度显著区别于“人生如戏全靠演技”——当我们全情投入于互相关联、彼此相爱的生活之中,就能够发现生活的意义和最高价值

即便只是在代入我们出生前就存在的各种角色,依旧有赖于每个人的想象力和批判性的反思能力。关于这一点最典型的案例,莫过于孔子关于“仁”的解答,他对每个弟子说的都不一样。

为了便于我们理解,安乐哲还拆字为解,指出“仁”字包含“人”和“二”两部分的深意,亦即每个人都是在与他人的关联之中成为人,如果没有至少两个人的存在,那就没有所谓一个“人”,“仁”就是这样一种升华关系并成全自我的能力。

作为一名“西儒”,安乐哲一针见血地指出东西方哲学理解世界的根本差异,西方哲学在追问什么是人的时候,总是将人抽象化和去语境化;而在儒家哲学看来,我们是谁与我们过的生活实则是一回事,脱离了生活的现实情况,也就不存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