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天气预报网 > 天气生活 > 文化 >

从上博东馆谈起,看公共艺术如何为博物馆赋能

发布时间:2023-10-17 00:13来源: 未知

由上海博物馆和上海大学主办、上海市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承办的“上海博物馆东馆公共艺术全球征集大赛‘卓越城市建设与公共艺术论坛’暨学术委员会会议”在上海大学延长校区举行。与会的各领域专家通过“头脑风暴”的方式,为上博东馆公共艺术的遴选与新馆建设提供更多思路和发展方向。

据悉,上海博物馆从今年6月开始面向全球邀请艺术家与艺术团队,以上海博物馆东馆若干选定区域为对象,创作一系列代表城市新文化、新理念、新创意的公共艺术作品,以展现公共艺术精神,赓续上海博物馆文脉,塑造城市品格,彰显全球智慧。自启动以来,大赛得到了国内外艺术家和艺术团体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吸引了国内外38所美术院校和设计专业院校、33家艺术协会和机构、60余家规划和建筑专业公司参与,目前已收到超过500份来自世界各地的作品方案。

论坛围绕“与博物馆对话:公共艺术的当代价值”“作为城市地标的博物馆与公共艺术”等议题,来自各领域的专家分享了国内外公共艺术赋能卓越城市博物馆建设的经验和成功案例。

 

博物馆公共艺术实践的“它山之石”

设计理论和设计史专家、上海科技大学创意与艺术学院副院长王受之谈到,近些年来,中西方的当代美术馆在建筑设计和其中公共艺术的关系上呈现两个趋向,第一个趋向是把博物馆做成公共艺术。最典型的例子是西班牙设计师卡拉特拉瓦设计的密尔沃基美术博物馆(Milwaukee Art Museum)和美国加州建筑师弗兰克·盖里(Frank O.Gehry)设计的毕尔巴鄂古根海姆美术馆(Museo Guggenheim Bilbao),前者宛如一只鸟的羽毛片造型,随着拉索牵引,会随时跟着阳光调整角度;后者是解构主义建筑的代表作。两座建筑物都非常精彩,本身就是公共艺术。不过这类博物馆也存在相应的一些问题,比如展线比较小,无法办大展,观众容易将注意力放在馆舍本身,忽略博物馆的展品和藏品。还有一些博物馆是用旧建筑改造的,比如英国泰特现代美术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这是前几年比较流行的两种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