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天气预报网 > 天气生活 > 文化 >

中国古典园林流芳海外

发布时间:2023-10-14 00:24来源: 未知

“瀑边淅沥风头湿,雪外嶙峋石骨斑。夜半不须持挟去,神州自有好湖山。”钱钟书当年在瑞士日内瓦莱蒙湖游览时,作了一首《莱蒙湖边即目》,既夸赞了日内瓦的湖光山色,又表明了对祖国河山的自豪。“夜半不须挟持去”,可谓想象奇绝。我们当然不可能把一个地方的景致搬到另一个地方。但是,在现实中,“移植”一个地方的景色到另一处并非罕见。众所周知,北京的颐和园,就仿造了杭州西湖和江南园林。大家不太了解的是,中国古典园林也有走向海外的成功范例。

  美国波特兰的兰苏园 资料图片

  1980年,以苏州网师园殿春簃为蓝本的明轩(也称阿斯特庭院)在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正式对公众开放,开我国园林走向海外之先例。自此以后四十余年间,中国古典园林不断进入异邦他乡。以美国纽约寄兴园、波特兰兰苏园、洛杉矶流芳园和加拿大温哥华逸园等为代表。美学家叶朗曾指出,“中国古典园林是一门综合艺术”。从这个意义出发,可以认为,中国古典园林走向海外,带动了多个门类中国传统艺术的海外传播。

  中国古典园林走向海外,直接促成了中国传统艺术思想的传播。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理念与传统山水画一脉相承,它虚实相生的空间组织手法,“境生于象外”的审美旨趣,在有限的空间营造无限之景以及创造一个可观、可赏、可居、可游世界的筑园思想,皆来自传统山水绘画。正如建筑大师童寯所说,中国古典园林是“三维的中国画”。中国绘画是中国传统艺术思想的典型表征。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古典园林走向海外,就是从感性体验层面向海外传播中国传统山水画的视觉结构,以及凝结于其背后的中国传统艺术思想。

  有美国记者记述了普林斯顿大学中国艺术史教授方闻引导他游览明轩的经历。方闻对他说:“你看那边,两座山峰(太湖石)从花圃中升起,但随着我们移动,第三座山峰自中间那座山峰背后出现。我称其为‘游目’,就像一幅缓缓展开的卷轴一般。”其中,以湖石假山营造山峰的想象,是小园特有的筑山思想。景物交错而置,正是对借眼前有限的象(湖石)引发无限之景(山峰)造园手法的经典诠释。而“游目”观的提出,则直接表明了园林与山水画背后统一的中国传统赏游观。对于海外受众而言,中国传统艺术思想正是在这种切身游园的经历中得到具象的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