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天气预报网 > 天气生活 > 文化 >

今日北京天桥,风采更胜当年

发布时间:2023-08-06 00:06来源: 未知

 提起北京天桥,不独北京人家喻户晓,外地人也知道个子丑寅卯——京味小说、京味电影,哪个里面缺得了它?

  北京天桥,在北京中轴线南段。北望,是昔日拱卫皇城、专走“龙车”的正阳门;南眺,是中轴线南起点永定门;东侧,则紧邻明清皇帝祭天之所天坛。

  北京天桥,因何得名?

 

  “这里虽然离紫禁城不远,但以前却是一片泽国。明永乐十八年,也就是1420年,为了皇帝去天坛、先农坛方便,专门在此修了座汉白玉单孔高拱桥,取名‘天桥’——天子之桥。桥下左右两撇河沟儿,也由此有了个响亮的名字——‘龙须沟’!”天桥印象博物馆历史顾问赵兴力向记者讲起天桥的来历,一口京腔,韵味十足。

  随着时代变迁,天桥的样貌,也几经变化——清末,为了修马路,将原来的高拱桥改为低拱桥:1929年,为方便有轨电车通行,低拱桥被平桥取代;直到1934年,因拓宽马路,平桥被全部拆除。从那时起,天桥,就只剩下一个地名被保留下来。

  “不过,天桥享有盛名,不是因为它曾为天子专属,而是因为这里是近两百年北京民俗文化、市井娱乐的集中地,民间艺术的发祥地。”赵兴力越说越起劲,“一提起天桥,人们就会想起‘酒旗戏鼓天桥市,多少游人不忆家’的热闹场面!”

  天桥的繁盛,可追溯到明朝嘉靖年间,当时北京外城扩建,天桥成为从永定门入京后的要道;而清代,汉人和商贩迁往外城居住,进一步推高了天桥的人气。由于在天坛附近摆摊不收地租,这吸引了不少商贩前来售卖杂货,逐渐形成各类小市。到了民国初年,三教九流、五行八作、什样杂耍、百样吃食……无不汇聚于此,天桥由此步入“黄金岁月”。1930年《北平日报》曾做过统计,当时天桥地区开设的店铺、戏园有347家,摊棚439处,汇聚民间艺人多达数千人。天桥,成为最具有特色的文化符号。

  “最吸引人的,得数‘撂地’的江湖艺人。怎么‘撂’?地上画个白圈儿作场子,行话‘画锅’——有了锅,艺人就有碗饭。”赵兴力扳着指头历数,“论行当,有说书、大鼓、相声,舞弄大刀、变戏法、耍中幡……论名家,侯宝林、新凤霞、宝善林、魏喜奎、关学曾……都是从这里起步,名扬四海。”

  然而,侵略者的铁蹄,打碎了天桥的祥乐。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侵华日军占领下的北平,经济萧条、民生凋敝,天桥从此一蹶不振。

  “沟里全是红红绿绿的稠泥浆,夹杂着垃圾、破布、死老鼠、死猫、死狗和偶尔发现的死孩子……沟的两岸,密密层层住满了卖力气的、耍手艺的,各色穷苦劳动人民。他们终日终年乃至终生,都挣扎在那肮脏腥臭的空气里。”老舍先生在其代表作《龙须沟》里,这样描写解放前天桥一带的凄惨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