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天气预报网 > 天气生活 > 文化 >

拨开“远古迷雾”,还原“千年真实”

发布时间:2023-07-24 16:01来源: 未知

 找到失落的重大史实,补上远古历史的空白,在科技加持下,中国考古人致力于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和阐释,不断探索未知,丰富人类历史,实现了一个又一个“中国首次”“世界首次”。

  用手铲、丁字镐、锄头,就这么一刮一拨,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王青领衔的邾国故城遗址考古队,历时100多天,最终让“战国时期的一杯茶”重见天日。

  2021年的这次发现,将我国的茶文化起源从西汉时期追溯到战国早期,往前推进了300多年。

  深埋地下千年的文物无言,却是历史最真实的讲述者,是人类联系古今、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离不开考古学。要实施好“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做好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和阐释。

  探寻中华文明之源,任重而道远,需要考古学与历史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合力攻关,而科技已经成为考古发现、遗址发掘的“标配”。

  找到失落的重大史实,补上远古历史的空白。在科技加持下,中国考古人致力于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和阐释,不断探索未知,丰富人类历史,实现了一个又一个“中国首次”“世界首次”。

  完美“平移”,将考古现场搬到“科技实验室”里

  “泥土的清理一定要轻,准备移走的漆片必须做好标注……”7月初,记者来到山东大学室内考古发掘与保护实验室时,该校文化遗产研究院副教授、该实验室现场负责人朱磊正指导学生对湖北曾侯宝墓葬M168中的马铠甲漆片做清理工作。

  枣树林墓地是春秋中晚期的曾国贵族墓地,曾入选2019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当年,曾侯宝墓葬M168遗存被转运到山东大学室内考古发掘与保护实验室里,自此,朱磊及其团队开始了长达4年的发掘。

  将考古现场搬到“科技实验室”,是山东大学科技考古的特色之一。

  “像曾侯宝墓葬M168这样的遗存,在野外环境下连续发掘4年几乎不可能,尤其是其漆皮对空气湿度非常敏感,它被从高湿度的淤土转移到低湿度的空气中时,很容易卷边、起翘甚至脱落,影响发掘价值。”朱磊向科技日报记者强调,“我们在实验室里搭建了大棚,用工业加湿器、化学方法保湿,保证了漆皮的韧性和湿度,为发掘争取了时间。”

  看起来,这个实验室就是一个大型发掘现场:除了配备有荷载10吨的电动航车、载重20吨的液压升降机,还配备有体视显微镜、金相显微镜、3D打印机、3D扫描仪……朱磊说,这是国内高校第一座专业室内考古实验室。

  室内考古发掘与保护实验室是山东大学科技考古实验室的一部分。除此之外,后者还包括人类演化、动植物考古、稳定同位素等其他15个专业实验室。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方辉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今年3月,该实验室获批成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现已成为高校规模最大、体系最为完备的考古实验室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