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天气预报网 > 天气生活 > 文化 >

走近永乐时期的辉煌遗产

发布时间:2023-07-19 13:33来源: 未知

北京故宫、天坛、明长陵、武当山古建筑群……这些举世瞩目的世界遗产都是明成祖朱棣永乐时期所造就的。

  日前,江苏南京城墙博物馆举办“文谟武烈——永乐的世界遗产”特展,来自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青海省博物馆等10多家文博单位的40余件(套)明永乐年间精品文物齐聚一堂,其中国家一级文物20余件(套)。

  南京城墙博物馆馆长马麟介绍,此次展览以永乐时期的世界遗产为线索,通过文物、多媒体装置等营造一个沉浸式体验空间,展现永乐时期开放包容的气度,让观众感受璀璨辉煌、融通中外的中华文明。

  3件鼎式炉首次同框

  1403年,朱棣改元“永乐”,自此开始了长达22年的永乐时期。迁都北京、疏通运河、威服蒙古、远航西洋……这一时期,国力强盛,百姓安乐,对外交流硕果累累。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毛佩琦说:“永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我们把永乐、宣德时期叫作‘永宣盛世’。这个展览借助各种文物、图片来展示这个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各地的文物汇聚在展览中,我们可以在南京观察整个永乐时期。”据悉,展览标题“文谟武烈”出自明长陵神功圣德碑碑文,体现了明成祖的文治武功。

  展厅中,青海省博物馆藏铜鎏金圆腹三足炉、南京博物院藏青花寿山福海纹三足炉、景德镇御窑博物院藏青花江崖海水纹三足炉并列展示,引人注目。这3件鼎式香炉都是永乐年间的御制重器,此次展览是它们首次同框展出。

  鼎式炉对于朱棣有着特殊的意义。明正德年间进士邵经邦在《弘艺录》中记载:在奉天门御朝时,永乐皇帝在宝座上坐定后,内使将一个刻着山河之形的香炉置于榻前,奏道:“安定了!”“鼎”与“定”谐音,将鼎式炉放置在御座前,象征“江山安定”。

  此次展出的铜鎏金圆腹三足炉是朱棣御赐瞿昙寺的供器,造型仿青铜鼎,颈部阴刻汉、梵、藏文“大明永乐年施”款,器形硕大厚重,是永乐年间御赐藏区寺院的代表性器物。瞿昙寺位于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是一座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明初,在海东地区享有声望的三罗喇嘛请求明太祖朱元璋为他的寺院护持,朱元璋见他“藏扬佛法,忠顺朝廷”,遂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御赐寺额“瞿昙寺”,并拨款建寺。永乐年间,朱棣下令扩建瞿昙寺,并御赐宝物。寺中殿宝光殿便是由朱棣下旨兴建的。瞿昙寺虽为藏传佛教寺院,建筑风格却是汉式的,寺内部分建筑以北京故宫为蓝本进行建造,故有“小故宫”之称。

  南京博物院藏青花三足炉与这件铜鎏金三足炉器形相似,高58厘米、口径37.6厘米,典雅庄重,制作精湛,或为北京坛庙祭祀用器。青花色泽浓艳,周身满布以波涛和山峰为主的纹样,寓意“福如东海,寿比南山”。这种纹饰常见于皇帝龙袍上,又称江崖海水纹或海水江崖纹,具有“江山永固”的含义。

  来自景德镇御窑博物院的青花三足炉与南京博物院这件青花炉好似一对“双胞胎”,但能看到明显的修复痕迹。它是用景德镇御窑遗址发掘出来的碎瓷片拼合修复而成,应为烧制时有瑕疵,按照管理要求打碎埋藏。还有一件青花海水江崖纹三足炉藏于故宫博物院。这3件青花瓷均为明永乐年间景德镇御窑作品,采用进口的苏麻离青原料,目前存世仅此3件,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