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非遗传承插上数字化翅膀
发布时间:2023-07-04 01:14来源: 未知截至目前,我国共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让非遗融入生活,是非遗焕发活力的关键,也是开展非遗保护传承的最终目的。如今,我们已经进入数字化时代,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无不含有数字化元素。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利用数字化手段保护传承非遗,既是现实要求,也是必由之路。
利用互联网让更多人“看见”非遗
无论是传统技艺,还是传统音乐舞蹈,抑或是传统民俗,很多非遗之所以面临消亡危机,就是因为“少人关心少人问”。保护传承非遗,首先要拂拭掉非遗身上的尘埃,让它们重新被世人“看见”。
新媒介时代,网络平台用户广泛且参与度高、信息传播速度快。借助网络传播手段,能够最大限度提升各类非遗的社会能见度和知晓度。陕西是非遗资源大省,目前共有4项人类非遗代表性项目、91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766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夕发布的《陕西非遗数据报告》显示,2022年陕西地区非遗短视频播放量达141亿次,是2017年的300多倍;非遗直播观看量达5.4亿次,是2019年的50多倍。仅过去一年,陕西地区非遗直播就超过24万场,共6.5亿人次观看;1.9万名陕西非遗主播在抖音开播,带来超264万小时的演出。借助网络直播、短视频,近年来,秦腔、陕北民歌、商洛花鼓等陕西非遗屡屡“出圈”。很多戏曲演员、民乐演奏家通过直播演出,收获了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粉丝”,让更多人“看见”了非遗,了解了非遗,感受到非遗之美。
陕西的例子只是数字化传播方式扩大非遗社会能见度的一个缩影。如今,借助网络手段传播非遗,已经从传承人的自发行为变为文艺院团等非遗保护单位的主动选择。
2022年4月,西安东仓鼓乐社正式在网上开播。短短一年多时间,东仓鼓乐社已吸引70多万粉丝,其直播全网播放量达4.2亿次。通过网络直播,西安鼓乐这一“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重新被世人关注。《2022年中国演出市场年度报告》显示,2022年专业文艺表演团体开展的各类线上演播达1.21万场次,观众规模达57.3亿。这些直播,相当一部分跟非遗有关,不仅为很多非遗找到“第二舞台”,扩大了相关非遗项目的知名度,也厚植了非遗的群众基础,尤其难得的是,让非遗重新吸引了年轻人的目光。
为非遗产品开辟“线上市场”
非遗传承的关键在传承人,调动传承人传承积极性的关键在于改善他们的生存、创作条件,让他们在非遗传承路上更有尊严。
在数字化时代,非遗传承渠道的数字化、科技化趋势日益明显,不仅提升了非遗的社会能见度,也帮很多非遗产品打开了市场,进而增加了传承人的收入,解决了他们生活上的后顾之忧。抖音发布的《2023非遗数据报告》显示,过去一年,该平台上非遗产品销售额同比增长194%,在该平台上购买非遗产品的消费者数量为上一年的1.62倍。文化和旅游部2022年发布的66个国家非遗工坊经典案例所涉及的65个非遗项目都利用网络平台打开了销路。
除了利用网络销售非遗产品增加收入,还有相当一部分非遗传承人,依靠网络直播中的“打赏”收入,大大改善了自身的经济状况,为非遗传承提供了物质保障。只有三万多人口的京族有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独弦琴艺术”。2019年,80后赵霞成为京族独弦琴艺术自治区级传承人。她开班授课,最多的时候有100多人跟她学习独弦琴。因授课是公益性质,她渐渐感受到巨大的经济压力。后来,赵霞利用直播的方式进行独弦琴表演和教授,经常获得“打赏”收入。赵霞又把“打赏”收入投入非遗传承点的教学中,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据《2023非遗数据报告》统计,过去一年,像赵霞一样获得打赏收入的非遗主播人数同比增长53%,其中传统舞蹈类增长230%,曲艺类增长102%。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李彪指出,直播打赏的外溢效应对于小众、濒危的非遗有一定的补偿作用,可以帮助濒危非遗再现活力,有助于非遗在现代社会恢复“自我造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