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天气预报网 > 天气生活 > 文化 >

大运河,流动的历史记忆

发布时间:2023-06-23 01:59来源: 未知

中国大运河包括京杭大运河段、隋唐大运河段和浙东运河段,全长3200多公里,有2500多年的历史。2014年,中国大运河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目前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的900多个项目中,中国大运河以其时间跨度之长、辐射面积之广、牵涉人口之多,居于独一无二地位。

  2019年,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程启动,大运河入选。大运河作为我们的祖先人工创造的伟大工程,是自我沟通、自我发展的工程,它灵动、实用且包容,充分体现了我们的祖先创造自然、利用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成就。

 大运河的历史

  古代中国如何大规模地运送人员和物资?在较长时间里,在当时的技术条件限制之下,最经济、最高效、最便捷的方式一直都是水运。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在今天的扬州附近开通邗沟,沟通了淮河和长江。邗沟开通后,吴王夫差用它运兵运粮,北上伐齐,打败齐国之后参与诸侯争霸。邗沟的开凿也被视为中国大运河的开端。

  战国七雄之一的魏国以大梁为首都,大梁就是今天的开封。魏国开凿了一条郑州和商丘之间的运河,名为鸿沟,极大方便了魏国农业的灌溉和商品贸易的往来。楚汉争霸时,项羽和刘邦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这也是后来中国象棋里楚河汉界的由来。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运河整体变化不大,不过由于这一时期北方经常发生战乱,导致北方人口大规模迁移到南方,因此带来一个很大的变化——隋唐之后南方人口超过北方。随着人口流入,南方的经济和农业得到发展,中国经济中心进一步南移,这也直接影响了随后古代中国的发展。

  隋朝重新统一中国后,隋炀帝计划北上攻打高句丽,需要源源不断地从南方获取财富,因此以洛阳为中心,组织人力开凿了一条东西走向的大运河,即隋唐大运河。隋朝建都长安,即今天的西安,当时长安至洛阳之间水运航道非常凶险,运粮极为不方便,为解决这个问题,隋炀帝在洛阳附近修筑了很多粮仓,包括洛口仓、回洛仓和含嘉仓等。含嘉仓是当时天下第一大粮仓,根据考古学家对它的发掘考察,含嘉仓储粮可达4.6亿斤。

  关于隋朝开凿大运河之举,历史上有不同的评价。较为常见的观点是,隋炀帝急功近利,短时间内召集数百万民工来开凿大运河,导致民怨沸腾,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所以隋朝二世而亡。还有观点认为,正是大运河导致王朝权力延伸到江南,江南就变成封建王朝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蓄水池,所以有人评论:“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脂膏是此河。”还有人认为大运河工程本身很有价值:“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继起的唐朝享受了隋炀帝修建大运河的红利,盛唐气象有很大一部分功劳应该归于这条大运河。由于从洛阳到长安的运粮难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唐朝皇帝一度越来越频繁地去洛阳“就食”,就是皇帝带着一大堆皇亲国戚和文武百官去洛阳吃饭。唐高宗在位27年,在洛阳“就食”时间长达一半;武则天在位20年,18年都在洛阳“就食”。唐中宗时期,关中发生大饥荒,有人劝唐中宗迁都,结果唐中宗坚决反对,他说:“岂有逐粮天子哉!”话虽如此,但实际上唐中宗的父亲唐高宗和母亲武则天就是曾经的“逐粮天子”。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运道受阻。唐德宗时,因为漕粮没有按时到达,禁军发生哗变。不久,江南的韩滉送来漕粮,知道消息的唐德宗急忙跑到东宫告诉太子:“米已至陕,吾父子得生矣!”由此可见大运河对于唐朝统治安危的重要意义。

  北宋王朝定都开封,有效地避开了将粮食运往洛阳和长安的风险,运输条件得到很大改善,漕运非常高效。北宋时期每年通过运河运抵开封的漕粮多达600万石到700万石,是中国漕运史上的巅峰时刻。大量南方物资的到来,促成了北宋开封的极度繁华。后来南宋偏安江南,杭州为首都临安,获取漕粮更加便捷。这一时期浙东运河得到了更大的利用。浙东运河连接杭州和宁波,从春秋战国以来就得到开凿和利用,南宋的物资可以通过这条运河直达海上,顺利开启海上丝绸之路。

  元朝以北京为首都,为保证北京的物资供应,元朝最初采取海运的方式。与此同时,在著名水利专家郭守敬领导下,以隋唐大运河为基础,逢弯取曲,开凿京杭大运河,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京杭大运河基本格局。京杭大运河开通后,从南到北有效连接了五大水系,包括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和海河,让中国北方最主要的河流全部连通起来,这是古人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郭守敬还有一个重要的工程和今天的北京密切相关——他开凿了从通州到京城的运河,同时又从昌平引地下水供给这条运河。南方的船只可以通过这条运河直接行至北京什刹海,在积水潭码头卸货。元世祖忽必烈看到南来北往的漕船在这条运河上穿梭往来,非常高兴,于是赐名为通惠河。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不过他对南京作为都城非常不满意,他先是想迁都回其老家凤阳,结果工程修建到一半,又改变了主意,考虑建都开封或西安,甚至派儿子朱标到关中巡视。可惜朱标从关中返回后很快去世,朱元璋受到沉重打击,迁都之事就此作罢。朱元璋曾经的迁都想法,后来被他的儿子朱棣以出其不意的方式完成。由于朱标早逝,朱元璋将皇位传给孙子建文帝。建文帝上台后,朱棣起兵发动靖难之役,很快夺取皇位,随即启动了营建和迁都北京的巨大工程。朱棣迁都北京,既有个人的政治需求,同时也与当时中国整体局势的变化密切相关。唐朝以前,中原王朝主要的外部压力来自西北的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为有效抵御外来压力,有必要将政治中心和军事重心放在西北。宋元之后,中原王朝的外部压力主要来自北方少数民族,所以首都大都选在北京。而为了满足政治中心和军事中心所需要的物资,就需要通过大运河连通南方。因此,能够有效连接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的大运河,也在隋唐时期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