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艺南音高校办学,拓展非遗民间传承路径
发布时间:2023-06-21 01:14来源: 未知琵琶横抱,轮指流韵;洞箫幽幽,空灵和鸣;四宝轻振,渐起沉吟;三弦轻拨,应声而歌。一曲曲慢而不散、婉转悠扬的南音古乐在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多功能厅内回荡。在“吁吁呀呀”的唱腔中,为期五天的“南花芳馨音旗展”系列南音文化推广和学科建设交流活动落下帷幕……
“现如今,我们在传承与发展南音时,始终遵循守正创新。除了要守住传统南音的根,还要在尊重南音、尊重南音表演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人了解南音,南音才会与时俱进。”活动开始前,福建省社会科学基地南音研究中心主任、泉州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副院长陈恩慧介绍说,“流传千年的南音,在近20年中通过走进课堂,培养了大批人才,构建起了‘南音文化传承新生态’。”陈恩慧提到的20年,是泉州师范学院将民间乐种南音引入高校专业设置,在海内外开创音乐学(南音方向)的办学以来的20年。此次活动也是为庆祝南音办学20周年而专门举办的。
南音也称“泉州南音”,是用泉腔演唱,广泛流行于闽南泉州等地的乐种。它是集唱腔与器乐为一体的综合性乐种,也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有“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之称。2006年,南音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南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其为何能在民间存续至今并保持鲜活的生命力?
国家一级演奏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音)福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陈强岑告诉记者,南音能传承至今,与泉州这座城市密不可分。“南音有着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千百年来,泉州各地甚至海内外都有民间自发组织的社团,南音正是靠这些民间社团口传心授而传播,这个因素很重要。”此外,经济的繁荣、文化的昌盛、社会的和谐,为南音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适宜的气候。
近年来,随着对非遗技艺保护和传承人培养的重视不断加强,南音走进了中小学、走进了高校,各式各样的兴趣小组、学校艺术团、专业课、演唱比赛等接连举行,泉州还实施了“南音记录工程”,开办泉州南音网,出版有声书籍等,在声音保留上进行了活态传承,助力南音传承性保护,创新性发展。陈强岑说:“非遗传承发展中,如何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普及非遗文化知识,让非遗传承多点开花、百花齐放是新媒体时代需要重点考虑的。”
表演当天,泉州师范学院南音专业的师生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一道,用形式多样、传统与创新相结合的南音曲目,荡起台下观众心中的阵阵涟漪。其中,2023央视春晚节目、南音“四大名谱”之一的《百鸟归巢》结合南音传统工〤谱的演唱和南音打击乐器“四宝”来表演,将婉转典雅的千年古音与时尚明快的现代音乐相融合,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千年传承的恒久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