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徽墨制作技艺的精髓
发布时间:2023-05-12 14:45来源: 未知醇烟百炼久,万杵臼中锤。墨,镌入中国血脉里的文化基因之一。
中国文人素爱自称为“墨客”,书画作品则称为“墨迹”“墨宝”,而“孟母三迁”的故事更是把“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的内涵演化到了极致。
墨,从字形上看,上“黑”下“土”,表明墨是用黑灰制成的。
在人工制墨之前,古人一般使用天然颜料进行书写,比如木炭、石墨。将石墨捣碎加入清水,就是最原始的墨汁。但在使用中人们发现,石墨研磨得再细,依然会有颗粒感且书写不够流畅。
更细腻的黑灰在哪里?东汉末年曹植在一首诗给出了答案:“墨出青松烟”。
徽州产墨,至今已有1200年历史。名声鹤起,则在南唐后主李煜执政之时。
南唐时期,徽墨创始人奚超、奚廷珪父子为避藩镇之乱,从河北易水南下逃至歙州,见“山有黄山、白岳之奇,水有练溪、新安之妙”,松佳水秀,极宜制墨,于是定居黄山祥符寺,重操墨业,并被歙州用作贡品,深得南唐后主李煜的赏识,不但委任奚廷珪为墨务官,还赐国姓李,奚墨因此称作李墨,一时有“千金易得,李墨难求”之说。
宋代统治者重视文治,全国各地书院林立,出现了一个文化高潮。尤其是宋室南渡后,徽州制墨业流派纷呈,名工辈出,从以松烟为原料的松烟墨,发展出以桐油为原料的油烟墨。宋宣和三年 (1121年) ,歙州更名为徽州,李墨便更名为徽墨,一直沿袭至今。
明代中期,徽州制墨业空前繁荣,松烟、油烟并举,墨普遍加入麝香、冰片、金箔等贵重原料,质地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并形成歙墨、休宁墨、婺源墨三大流派。
历史上的徽墨名家有明、清时期各四大家之说。明代徽墨四大家为:邵格之、罗小华、程君房和方于鲁;清代徽墨则以曹素功、汪近圣、汪节庵、胡开文“四大家”为代表。胡开文墨店始创于清乾隆年间,其所制“苍珮室”徽墨,屡次被清宫选为贡品。
清代咸丰、同治年间,由于战乱和社会的腐败,徽州制墨业逐渐衰退,名家、名品的声誉也随之冷落。但唯有胡开文一家独秀,一直保持着兴盛的局面,其后代至今仍在当地传承徽墨制作技艺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