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天气预报网 > 天气生活 > 文化 >

李白的一生中,为何对月亮情有独钟?

发布时间:2023-04-17 15:33来源: 未知

月,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最丰富的意象之一,月在中国古代有着特殊的历史意义,是千百年来文人墨客争相吟咏的对象。不仅如此,月还是人们情意的寄托,人们借月感慨世事变迁,借月传达思乡之情,借月抒发人生感悟和抱负。


 

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首次出现了对月的描写,如《国风·月出》中的“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不仅写出了动人心扉的月光意境,而且将月与人类的普遍情感联系起来。

自《诗经》后,月光之美如同一圈涟漪一样不断在时光的长河中荡漾,不断在人们的心中回旋激荡。千百年来,每当新月初升、皓月当空,不管从人们的视觉体验还是情感体验上,月亮便成了诗人描绘的对象,并赋予了月亮许多深层的含义。

一方面,这是因为每当柔美的月光洒在人们身上,就像是慰藉心灵的天然治愈剂一样,给人们带来希望,带来美好;另一方面,月亮同样也传递着诗人的孤寂、愁苦、甚至是传统文化中特有的思乡、失意、别离、爱情等情感。


 

诗经之后,唐诗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一座高峰,月也被唐代诗人不断描摹、吟咏。写月的诗歌名作纷呈,其中,那个“绣口一张就是半个盛唐”的诗人李白,却与月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一生都在写月,一生都生活在月中。

用月亮来抒发感情的首创虽不是李白,但李白却是写月最多亦最传神的诗人。李白视月为知己,月亮是李白情感的寄托与归宿,月亮在李白的笔下惟妙惟肖。这些传统的历史文化积聚在李白心中,形成了李白对月的独特思考与深厚的感情。

在李白的诗歌中,酒和月是诗人贴切的知己,是诗人默契的知音。所以诗人会说出“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样豪情万丈的诗句,也会吟唱出“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这样唯美动人的诗句。